近日,我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皓與哈佛商學院L.E. Simmons講席教授勞倫·科恩(Lauren Cohen),哈佛商學院研究員格蕾絲·海丁格(Grace Headinger)及世界經濟論壇慈善基金會與募資負責人葉嘉偉合著的案例《财務投資回報率vs影響力投資回報率:Grupo Baobá家族辦公室》(ROI vs. ROI: The Grupo Baobá Family Office)被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收錄(收錄号: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223-018)。

圖為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收錄網頁
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是指能夠産生可度量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并具有正向财務回報的投資。盡管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幾個世紀以前,但現代版本則可認為肇始于《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發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倡導。影響力投資是全球金融投資和公益慈善領域的新範式,力圖為應對世界最緊迫挑戰提供資本支持,包括可持續農業、清潔能源、自然保護、普惠金融、可負擔住房/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近年來為全球各類投資機構如國家主權财富基金、開發性金融機構、公益慈善基金會、家族辦公室、私募股權基金等積極實踐,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更加綠色、更加美好的重要力量。
影響力投資的關鍵之一是取得社會回報和财務回報的平衡。對于傳統上以财務目标為導向的投資機構而言,如何啟動并推進影響力投資始終是一項重大挑戰。由于投資機構本身并非公益慈善機構,各類利益相關者往往會質疑在取得社會回報的同時犧牲了本應獲得的财務回報。投資機構一方面要承擔來自受益人的信托責任,另一方面又要承擔自身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尤其對于所處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構而言,通常其并未受到與發達市場相當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外部壓力,因此推動起來往往更為困難。除平衡社會回報和财務回報外,影響力投資者面臨的另一挑戰是,如何通過可信的非财務指标來衡量影響力(即社會和環境效益)。
本案例關注的是一家巴西家族辦公室的第三代成員啟動并推進影響力投資的探索與實踐,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新興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如何設計及執行影響力投資計劃。案例展示了在推進影響力投資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内部挑戰和外部障礙,以及如何在戰略、技術和執行上平衡财務回報與社會回報,赢得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并推動金融機構進行改進,調整包括一級市場股權、二級市場證券及實物資産等各類資産在内的投資組合,以實現可持續的影響力投資。通過案例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影響力投資的概念内涵、主要挑戰及運作模式,尤其是針對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構如何推進影響力投資等前沿問題進行啟發式思考。
本案例已被哈佛案例庫收錄,适合用于金融專業碩士、MBA、EMBA以及高管教育培訓的課堂案例教學。本案例融合了資産配置、财富管理、綠色金融、碳中和等前沿領域内容,尤其适合相關方向的教學使用。
哈佛案例庫是全球工商管理研究教學領域最為權威的案例庫。此次研究成果被哈佛案例庫收錄,展示了我院在世界級案例開發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對于中國金融案例庫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深化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