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論道|翟晨曦:市場沒有王者,資産配置才是“免費的午餐”

時間: 2022-12-06 09:11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新華基金董事長、經濟學博士翟晨曦近日做客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帶來主題為《波動下的資産配置與财富管理》的講座。翟晨曦分享了對當下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清晰地梳理了宏觀與資産配置的關系和邏輯,回應了公衆對于财富管理的誤區和疑問。

金融市場波動的核心原因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引發了宏觀變量的深刻變化,那麼,各種宏觀事件的現實意義究竟是什麼?

翟晨曦指出,2000年以來,全球經濟經曆了高速增長和溫和通脹,受益于全球一體化分工,中國的通脹也維持在較低水平,出口規模持續擴大,外彙儲備持續增長。但随着2015年彙改,人民币彙率市場化程度顯著提升,彙率的雙向波動呈現常态。

中國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引擎,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疊代,科技創新雖然在全球範圍内層出不窮,但颠覆性創新仍不足,世界經濟陷入了低速增長期。翟晨曦指出,疊加全球化和科技創新雙重因素,過去十多年世界格局發生了兩個主要變化:一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經濟的劇烈震蕩,全球化進入了較慢發展的階段;二是2016年以後中美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給全球經濟也帶來了不穩定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愈加明顯,一些國家的去全球化措施導緻全球的産業化分工進入了重構階段。随着地緣政治的波動和摩擦加劇,産業、能源成本提高,全球經濟的滞漲風險攀升,資本市場也出現了較高的波動。

翟晨曦指出,全球化時代從高增長低通脹進入到了逆全球化時代的低增長高通脹,這是金融市場波動背後的核心原因。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經貿關系對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逆全球化趨勢繼續演進,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一體化的全球供應鍊斷裂,種種摩擦和波動對經濟和金融市場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既是我們要面對的局面,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如果不投中國市場,去哪找高增長的資産?

翟晨曦指出,結合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回歸中國本土市場,機構投資人對中國資産的主流看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雖然市場有各種各樣的波動,但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市場仍有非常多值得投資的股權類資産。近年來中國陸續解決了一些“卡脖子”的問題,譬如新能源領域、半導體領域、生物科技領域等,在很多新興領域已經越來越有國際競争力,隐形冠軍也越來越多。

第二,中國的經濟結構從“基礎設施+房地産+外向型經濟”這三駕馬車拉動的經濟體,轉向“科技+消費”的經濟體。貨币的需求量逐漸減少,中國經濟進入到了結構轉換的窗口期,而這樣的轉換可能需要一代人,穩健的貨币政策也會給經濟結構轉型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由于新舊經濟體的轉換,釋放了一部分的信用風險。目前這些系統性的風險釋放暫告一段落,但是逐步的修複需要時間。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新書《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指出,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大國,會依次經曆幾個階段:新的世界秩序誕生、生産力提升債務增長,債務出現泡沫直至破裂、經濟持續下行,用印鈔彌補赤字、用信用的方式維持經濟,引發戰争革命、債務和政治重組,直到新的世界秩序再次誕生。在全球秩序的重構時代,誰将成為新秩序的建立者和參與者,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将持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完善。

掌握宏觀常識,至少可以“避大坑”

翟晨曦指出,每一類資産的投資邏輯都不一樣,标準的框架應該從宏觀的角度研究利率走勢,研判中觀資産類别的漲跌,形成資産的年度配置計劃和投資的整體框架。宏觀和利率是一體兩面的,而利率又是我們所有資産定價的前提和核心。

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是衡量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标,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和政策面互相影響。經濟的底層邏輯是政治經濟學,政策變化影響經濟,如果經濟變化不符合預期,政策會再度調整修訂,循環往複,這是經濟與政策的邏輯。

翟晨曦指出,中國的貨币政策體系和工具的建立,是在吸收全球精華的情況下再做創新,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的貨币政策既獨立也領先,既充分兼顧了中國市場的特色和波動性,也把很多金融風險化解于無形之中。在經濟結構的轉型期,有效需求不足、傳統信貸遇到了困難,貨币投放即使充足,市場對經濟的預期不一緻,也會影響股票市場的波動。同時由于彙率的波動引發海外投資者的觀望,多重因素的疊加,今年中國的股票市場面臨較大壓力。

我們要客觀地看待當前經濟運行的形勢,資産的底層邏輯反映的是經濟基本面、行業基本面、企業基本面,但直接體現的是每一天的漲跌或者波動,是市場的流動性是否充足。美聯儲加息導緻全球流動性收緊,資本市場整體低迷,全球市場波動劇烈。中國本土市場的流動性受全球流動性的影響,但主要由中國自主的貨币政策決定,股市下跌、債券基金上漲,表明國内市場的流動性是穩定和充裕的。

資産配置有兩個基礎邏輯:第一是要建立股票債券相對價值的概念,債券是所有利率、資産的定價邏輯,把股票假想成一個永續債券,它的隐含回報率和債券回報率的對比,差值就可以作為股價相對價值的指标。第二是黃金的邏輯,黃金既是資産也是指标,同時它也反映貨币。由于黃金價格以美元計價,并直接受到美元的影響,黃金與美元呈現出極大的負相關性,這是黃金的定價邏輯。未來美國的十年國債大概率進入下行通道,從定價的角度而言,對所有高風險資産是利好的。站在中美利差的角度,中國經濟目前總體基本穩定,如果不出現超預期下行,利率至少在階段性底部可見,而美聯儲加息又進入到後期,所以一段時間内會出現中國的利率不降、美國的利率不升的中美利差倒挂收斂,這時我們的彙率壓力就會釋放。綜合而言有以下幾個判斷:人民币對美元已經進入到階段性的升值窗口,中國的權益類資産将正式進入反彈的窗口,國内的利率可能會進入階段性上行的區間。

為什麼要做資産配置,因為沒有一類資産能夠穿越牛熊。不論是家庭理财還是機構投資,用資産配置組合實現穩健的絕對收益,才能創造有效的價值投資。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可能很難建立一套詳細的理論體系,但需要對宏觀、貨币政策、利率、權益類資産等有基本認知,而機構投資人更多的需要在大額資産配置上形成專業的能力。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相對較晚,大部分的投資人可能會被直覺誤導,譬如在高位時購買基金、權益市場在低位時聞風而逃,這些都是非理性的行為。所有的資産都會在漲幅過多時均值回歸,這時應該減持,而在跌幅較多時增持,同時适度的根據宏觀的象限加大資産配置的力度,這是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能夠獲得長期回報的核心,也是需要給金融市場投資人科普的理念。

翟晨曦認為,市場沒有永遠的王者,不建議追逐明星,隻有資産配置才是免費的午餐。資産配置組合裡要包含不同的産品,如果希望規避高波動,可以在資産選擇裡提高中性類策略的配置,把基礎類的流動性配置放在短期固收類裡。同時選擇底層渠道多、有專業投顧的财富管理機構,和能夠提供一站式、多品類貨架的大型資産管理機構,再者重視能高效觸達的互聯網機構。對個人财富管理投資者而言,所有産品的風險收益特征是不同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這是必然的邏輯;不同類型的産品對應的投資目的也不同,貨币類的資産是管理流動性的、債券類的資産以保值為主,而想跑赢通脹長期獲得超額回報則是股權股票類資産;時代在變遷,未來财富能否保值和增值,需要我們選擇合适的産品配置,提高對金融市場的認知,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實現資産和人生的進階。

(高管教育中心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