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晚,由Betvictor中文版、世界銀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途徑”高級研讨會成功舉辦。

會上發布了由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紅杉中國投資合夥人李俊峰以及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院長卡梅倫·赫本(Cameron Hepburn)七人專家小組共同完成的《擁抱綠色發展新範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會議期間,作者團隊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碳中和對發展範式轉變、經濟主要部門和系統、碳中和的支撐體系以及全球碳中和治理體系的影響,認為碳中和目标和“中國式現代化”,是對工業革命後建立的現代化概念的重新定義,意味着發展範式的深刻轉變。世界銀行專家同時介紹了世界銀行集團《中國國别氣候與發展報告》(以下簡稱CCDR)的主要内容。報告雙方以及各專家學者圍繞着對範式轉變、價值重塑、能源、創新、披露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讨論。來自學界、政界、業界共百位嘉賓參與了此次會議。

圖為鮑勃•沃德主持會議
本次研讨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政策與傳播主任鮑勃•沃德(Bob Ward)主持。

圖為朱民緻開幕詞

圖為曼努埃拉•V•菲羅緻開幕詞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V•菲羅分别緻開幕詞。
圖為尼古拉斯·斯特恩發表主題演講
在第一部分主題演講環節,《報告》的作者團隊和世界銀行團隊分别就《報告》以及CCDR發表了主題演講。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碳中和會帶來根本性的範式轉變,以及整個發展叙事的變化。他同時強調碳中和将給中國帶來新的投資和增長的機會。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将發揮重要的角色。
圖為卡梅倫•赫本發表主題演講
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院長卡梅倫•赫本發表主旨演講。赫本指出碳中和轉型中福祉和效用函數轉變的重要性,需要認可自然資本、社會資本帶來的價值。同時需要認識到變革是非線性的,需要識别和管理變革的真正驅動力。赫本最後指出,人和自然需要和諧共處,需要在自然的邊界之内采取行動。
朱民以碳中和政策需要遵守的五大原則為主題發表了演講。朱民指出,一是必須是使用“範式轉變”這一廣泛的概念來指導政策的制定;二是需要對“1+N”的碳中和政策體系設定具體的執行計劃;三是必須了解和發揮政府在指引、激勵機制、公共投資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決定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五是要保證安全、協調和平衡的轉型。
圖為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表主題演講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表了主旨演講。斯蒂格利茨指出了碳定價對轉型的重要意義。但他同時指出碳定價隻是必要條件,并不是充分條件。法規例如監管的措施對碳中和的轉型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斯蒂格利茨同時指出了協調的作用,例如現代經濟體中金融起到的協調作用。最後,斯蒂格利茨指出範式轉變無法通過市場主動完成,需要中央統籌,才可能實現綠色轉型。
圖為劉世錦發表主題演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主旨演講。劉世錦指出,需要确立碳核算在界定碳責任以及建立碳賬戶中的基礎性作用。劉世錦同時強調,綠色技術創新是解決增長和減碳矛盾的方式之一,可以先從增量進行技術替代,并逐步拓展至存量的技術替代。
圖為華瑪雅發表主題演講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華瑪雅發表了主旨演講。 華瑪雅介紹了CCDR的主要内容:一是氣候變化對中國的長期發展和繁榮構成了重大的威脅;二是中國必須不斷地推動經濟增長以及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三是中國可以通過推動碳強度的下降、創新、經濟增長、就業創造這種積極方式,管理轉型風險。她認為,這取決于中國的政策選擇。
圖為艾卡思發表主題演講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局副局長艾卡思發表了主旨演講,進一步介紹了CCDR的主要内容。艾卡思介紹了中國碳中和轉型面臨的獨特挑戰,包括轉型的速度、能源的結構、城鎮化存量以及巨大的工業存量。他同時介紹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減排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碳中和巨大的投資需求。最後艾卡思介紹了CGE模型對GDP、不同行業、不同省份、資本配置、勞動市場的影響并讨論CGE模型的局限性。艾卡思同時強調,轉型風險也意味着巨大的機會,并提出了對能源、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圖為Ruta發表主題演講
世界銀行首席環境經濟學家喬萬甯發表了主旨演講。喬萬甯介紹了CCDR報告中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對中國氣候減緩和适應方面的研究,指出農村地區發展、土地的碳封存、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城市規劃對碳中和的重要性。他同時指出,氣候适應性和氣候減緩是相輔相成的,并能夠帶來協同效益。
在第二部分圓桌讨論環節,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鄒骥、世界銀行基礎設施國别主任吳貞銀、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紅杉中國投資合夥人李俊峰、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教授張曉燕分别發言,展開圓桌讨論。
圖為鄒骥
鄒骥在發言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生産率以及高生活質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環境的宜居性以及健康水平。同時,高質量增長可以減少石油和天然氣使用,促進能源安全。
圖為吳貞銀
吳貞銀在發言中指出有三個挑戰是相互依存的:一是地方政府實施轉型的能力;二是數據的透明性和标準化,例如排放的核算和監測;三是各層級的激勵和問責機制的建立。
圖為張永生
張永生提出,需要轉變政策制定的思路,将全球減排從各國間負擔的共享轉變為機會的共享。在這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理解這些機會,并努力将願景轉換成現實。這些機會包括高質量的綠色增長、能效提高、新的産業形成以及無形資産的驅動。
圖為李俊峰
李俊峰指出,中國能源轉型的顯著特征是非化石能源占比快速提升,并有望“十四五”末提前化石能源消費達峰,之後的能源替代進程将十分迅速。他同時指出非化石能源的增加和化石能源的退出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必要擔心。
圖為張曉燕
張曉燕就綠色金融方面做了分享。她指綠色金融仍需要一個一緻性的定義。可靠的、可比較的、可驗證的信息披露至關重要。同時,監管機構和整個市場的參與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綠色金融市場仍比較割裂,需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和協調。
會議最後,尼古拉斯·斯特恩和曼努埃拉•V•菲羅分别發表閉幕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