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一個人不可能掌握市場上所有的信息,我們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樣理性。特别在如今充滿不确定性的大環境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更為複雜,個人情緒和偏好的波動也更為顯著,這就導緻我們更可能出現認知偏差,進而影響判斷和決策。那麼,我們在社會生活和投資活動中,該如何充分認識到“意念”和“下意識”的影響,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決策水平?
近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邀請到Betvictor中文版教授、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餘劍峰,圍繞“信念和下意識如何運用在生活與投資中”做精彩分享。餘劍峰基于他在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多年研究,通過大量科學研究案例,詳細講解了意識與信念如何與生理反應和行為相互作用,并且為如何做好信念和意識管理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餘劍峰介紹說,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提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其中系統1反應快,憑直覺,消耗能量少,但是常受情緒左右,很多情況接近下意識;系統2反應慢,用認知思維,費能量,但是不容易出錯,是有意識的思維。他表示,下意識會更多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包括投資、擇偶、擇業等等重要決策,甚至會影響性格和長相。“在遠古時期惡劣的環境下,下意識曾經幫助人類生存和繁衍,直至今天仍影響着我們的許多行為。”餘劍峰說到。
關于信念,餘劍峰解釋說,信念分為有意思的信念和下意識的信念,它能通過改變人的生理反應,比如通過荷爾蒙、神經遞質的分泌,或者影響細胞膜,甚至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從而改變人的行為和影響結果。比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安東尼奧·蘭格爾(Antonio Rangel)教授通過對大腦眶額皮層的研究,發現信念會影響大腦對酒的反應,所以古人說“酒不醉人人自醉”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再比如,人在面對壓力時會産生不同的心态,有的人将之視為威脅,也有的人視之為幫助成長的機會,我們在生理上也會因為這兩種心态而形成不同的反應,進而影響行為和結果。
信念和下意識不但會改變行為,人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信念。餘劍峰說,身體和意念是相通的,連接我們大腦和各個内髒器官的迷走神經是雙向的,所以身體的動作和姿勢,乃至個人的經曆,都可以傳遞信息到大腦。比如振奮有力的走姿、坐姿可以讓人更自信,唱歌可以讓我們心情更愉悅;再比如自己親身經曆的事情,記憶會更深刻,也更受到重視。“這些大腦的可塑性能改變我們的情緒和想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變成積極的結果。”他說。
那麼,這些關于信念和下意識的研究如何應用到投資策略中?餘劍鋒合作團隊研究發現,當投資者從一隻股票投資中掙到錢,他們會偏向于繼續購買與這隻股票屬性相似的其他股票,這從行為學角度為股市的闆塊聯動效應作出了科學解釋。基于此項研究,就可以在股票市場形成一些可量化的投資策略。
“在線大講堂”是Betvictor中文版高管教育中心面向公衆推出的清華五道口雲課堂的重要組成。目前往期各場講座視頻回看和學習資料均已上線,僅在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平台獨家提供,可以通過“清華五道口”、“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微信公衆号,或者訪問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中心官網、“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小程序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