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清華五道口雲課堂

時間: 2024-01-16 09:3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在創新驅動這一國家發展戰略指引下,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科技投入和産出增長迅速,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在整個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以實現其市場價值,往往要經曆一個複雜的過程,不但需要科研人員、政府、投資者、企業家等市場主體共同發揮作用,創新中介對于跨越這“最後一公裡”也扮演着非常關鍵的角色。

1月13日,Betvictor中文版副教授、高管教育中心學術主任胡杏做客在線大講堂,以“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為主題,基于清華五道口科創金融課題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以理論框架講解結合深入的案例分析,來深度探讨創新中介對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創新中介需要具備哪些關鍵能力。

據胡杏介紹,目前我國技術交易市場已經具備相當規模。2021年,我國全年簽訂技術交易合同超過67萬項,交易額達到3.37萬億元。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技術開發和服務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隻占8.7%,而且大部分是體現在技術要素轉移的“流通層”,真正屬于技術成果轉化“創新層”的交易體量還很小。

一方面大量科技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另一方面,市場對技術極端渴求,卻找不到适用的先進技術。為何技術成果轉化落地那麼難?胡杏指出,技術擁有者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緻技術成果轉化的未來收益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進而容易造成市場失靈或者福利損失。“信息不對是導緻市場低效或失靈的主要因素”她說。那麼,如何提高市場效率?這就需要引入創新中介來匹配技術的供給和商業化需求。胡杏表示,創新中介的參與不隻是撮合交易,它需要了解技術細節并判斷技術水平的高低,同時要了解企業,能分辨企業商業化能力高低。“有創新中介參與的情況下,市場參與度和市場福利都能得到提升。”

根據清華五道口科創金融課題團隊的研究,創新中介發揮作用取決于五個重要參數:1.可獲得的技術數量“n”;2.識别與匹配供需雙方的專業化能力“R”;3.中介收益與項目收益捆綁的激勵機制“θ”;4.發現需求方企業商業化前景的能力“β”;5.創新中介投入成本“C”。與之相對應的,創新中介需要具備五種能力特征:1.技術成果來源;2.對垂直專業領域的理解;3.分成、入股等激勵機制;4.高質量産業需求發現;5.多元投入與成本管理。

以美國Flagship Pioneering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專注于生命科學領域,是一家将創新力、創建力、領導力和資本融于一體的孵化平台。不同于傳統的創業孵化器或是VC/PE機構,Flagship Pioneering最初的創新想法大部分都是來自内部孵化,然後通過其獨特的“四階段”創業孵化模式——假設探索、原型公司、初創公司、成長公司,在不同階段注入多元化資源(包括研發人員、設備、資金、管理框架等等),以漏鬥式的篩選機制逐級推進技術創新的商業化。“雖然‘C’隻是模型裡的一個參數,但是在實際案例裡體現的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

胡杏評價說,“在Flagship Pioneering這個案例中,其制度化、系統化、流程化的孵化模式,可以在孵化初期将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它既是投資人也是創始人,這能有效減少或消除因為利益沖突或者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消極影響,在風險投資與高新技術初創公司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它還具有非常高的技術轉移的敏感性,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共享和商業化利用都擁有豐富的經驗。”

胡杏總結說,創新中介對于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出現的市場失靈和福利損失,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創新中介需要有全領域的能力輸出,包括了解垂直領域的技術,能夠鍊接金融市場,并具備創業企業的管理能力。除了自身的能力建設之外,也需要有内外部的正向激勵機制,包括股權投資體現收益、風險承擔能力、産業化落地等。同時還要有合理的退出機制與經濟回報,來實現商業上的可持續性。

在講座結束後的問答環節,胡杏針對創新中介對于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作用、創新中介如何構建自身的商業機遇挖掘和識别能力、當前創新中介機構的運營模式等話題,分享她的專業見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