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金融評論》發布“零碳金融促創新 開創綠色發展新範式”封面專題并啟動“金融如何助力雙碳經濟發展”專項工作

時間: 2024-02-05 11:06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月30日,《清華金融評論》發布“零碳金融促創新 開創綠色發展新範式”封面專題并啟動“金融如何助力雙碳經濟發展”專項工作。活動邀請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前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朱民,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國家開發銀行原行長歐陽衛民發表主旨演講。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張偉,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李向品,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債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兼綠色金融研究部總經理史祎,重慶蠻寨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軍參與高端對話,共同就零碳金融的内涵與外延、政策與實踐,以及其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創新與應用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讨。

“金融如何助力雙碳經濟發展”專項工作啟動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實現“雙碳”戰略發展目标,《清華金融評論》與重慶蠻寨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在會上正式啟動“金融如何助力雙碳經濟發展”專項工作。該專項工作旨在通過系列交流活動,為雙碳産業的業務發展提供金融行業視角的戰略指導,推動企業内部資源的合理配置。不斷加強雙碳産業的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建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培育雙碳産業的核心競争力,促進産業生态協同發展,共同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為“金融如何助力雙碳經濟發展”專項工作簽約儀式

“零碳金融促創新 開創綠色發展新範式”封面專題發布

為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清華金融評論》2024年1月刊推出“零碳金融促創新,開創綠色發展新範式”封面專題,邀請監管、機構、專家學者等從基礎設施建設、風險管理系統和金融監管體系構建,以及标準、規則和金融框架完善等角度,深入探讨如何開創性推進中國零碳金融體系建設,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零碳金融發展之路。《清華金融評論》以“頂天、立地、學術、政策”為辦刊原則,創刊十多年以來,立足“雙碳”目标,共推出過五次綠色金融相關專題,探讨綠色發展新範式,不斷豐富綠色金融内涵和實踐路徑,為綠色金融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主旨發言

朱民:實現零碳金融需要建立零碳金融标準等七方面創新和發展

圖為朱民

朱民表示,經濟走向碳中和,金融走向零碳金融,金融在實現碳中和的目标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實現零碳金融,金融業本身要做大規模的創新和發展:一是建立健全以零碳金融分類為基準的零碳金融标準體系,與國際标準可對接;二是構建支持零碳金融發展的财政金融激勵政策,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相協同;三是構建BIS-ESG新資本監管框架;四是構建和國際接軌、符合中國實踐的信息披露框架;五是推動複合型生态的中國零碳金融市場建設;六是積極參加零碳金融國際合作與競争;七是建立健全零碳金融體系跨部門政策和行動協調機制。

歐陽衛民:金融助力綠色發展理所當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圖為歐陽衛民

歐陽衛民在主旨演講中提到,未來十年,氣候風險仍将是人類面臨的最緊迫危險之一,因此發展必須是綠色的,金融助力綠色發展理所當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對于推進綠色金融發展,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發布年度綠色産業、項目、産品目錄;二是将綠色産業、項目和産品按經營類和公益類進行劃分,綠色金融主要服務經營類項目和産品,公益類項目和産品由财政或财政加金融共同提供服務;三是經營類項目可再劃分為收益确定型項目和收益不确定型項目,前者交由債權融資,後者交由股權融資;四是修改《商業銀行法》,允許銀行下設投資公司。

高端對話:政策與實踐——雙輪驅動推動零碳金融發展

圖為高端對話

張偉:發展零碳金融機遇與挑戰并存

圖為張偉

張偉表示,金融是經濟實現零碳、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綠色金融的範疇非常廣泛,不僅是碳實現淨零排放,還包括硫的排放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都要降低,最終實現綠色發展。在零碳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也将出現大的範式變更。要達成“零碳目标”,需要财政、金融、稅收以及非經濟等手段和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應使用好新技術這一手段,積極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鼓勵行業實踐,将挑戰化為機遇。

梅德文:全球碳市場有序走向互聯互通,将倒逼中國碳市場發展

圖為梅德文

梅德文表示,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化市場機制,在國際化減排政策與實踐推動下,全球碳市場未來可能緩慢但是有序走向互聯互通,SDM即聯合國巴黎協定6.4可持續發展機制、CORSIA即國際民航碳抵消與交易機制、ICVCM國際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CCP核心碳原則機制、CBAM即碳關稅機制、IRA美國新能源與氣候複蘇産業機制等五個關鍵機制彰顯強烈信号。國際社會從供給到需求、從政府到民間、從産業到金融、從國内到國際,正在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構建統一的以自願碳市場為基礎的碳定價體系。國際碳市場的政策與實踐将給中國碳市場帶來較大的挑戰,将倒逼影響中國碳市場與零碳金融市場的交易量、流動性、價格與投融資功能。

李向品:綠色市場發展政策配套和投融資面臨的三個挑戰

圖為李向品

李向品指出,相對于綠色市場蓬勃發展趨勢和雙碳目标的實現,相應的政策配套和投融資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政策适配性的挑戰。相應的配套措施和頂層設計是關鍵,涉及金融基礎設施、綠色金融标準、零碳金融标準等内容。二是相應綠色資産市場化機制的挑戰。如清潔能源、清潔生産、清潔環境的發展迅猛,相應綠色産業生态資産化發展速度還需要提升。三是金融産品服務的深度開發面臨挑戰。圍繞綠色發展的金融産品需與産業發展特點進一步結合,助力雙碳目标實現。

史祎: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的核心在于環境效益

圖為史祎

史祎表示,除了與一般債券相同的披露要求外,綠色債券信息披露關注的核心在于債券募集資金所投項目對環境産生的正向外部性,也就是環境效益。中央結算公司目前正在牽頭起草《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體系》金融行業标準,希望通過構建全面反映各類環境目标的指标體系,來促進債券市場更加高質、高效地支持國家生态文明、綠色發展、雙碳目标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重戰略目标的實現。

王軍:零碳金融趨勢利好林業産業發展

圖為王軍

王軍表示,當前的政策趨勢利好綠色相關産業發展。一是政策層面,林業本身作為零碳行業,在一系列政策出台期間,可以享受政策的利好。二是市場角度,2023年,重慶市蠻寨林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院共同開發了全國首個國家儲備林經營碳彙項目方法學,開啟了生态價值轉換機制的探索,利好零碳相關企業。三是企業角度,林業是一個投資大、回收期長、利潤薄的行業,國家從金融角度匹配了一系列如碳質押等同周期的産品,利好林業企業未來發展。

本次會議由Betvictor中文版《清華金融評論》編輯部主辦,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