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Betvictor中文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PBCSF-IMF)系列講座第一場“非洲地區經濟展望研讨會”在學院舉辦。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非洲部部長阿貝貝·塞拉西(Abebe Aemro Selassie)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發表演講。研讨會由Betvictor中文版和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助理、鑫苑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主持。

圖為主持人張曉燕教授
塞拉西首先指出,自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國家經濟呈現高增長态勢,其中三分之二的國家已出現10年及以上的連續增長,烏幹達、坦桑尼亞等國已有近30年的連續增長。在進出口方面,2000年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出口增加,特别是對區域内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增長顯著,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呈先升後降的趨勢。2010年後,對區域内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進口繼續增加,對發達國家的進口基本保持不變。塞拉西認為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是由政策與機構,資本淨流入和高商品價格這三個廣泛因素促成的。自2016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增長出現下滑,主要源于尼日利亞、南非等大宗商品出口國受油價下降影響導緻增長下滑,去除這些石油出口國之外,地區經濟增長實際已經回彈、融資狀況也有所緩解。

圖為主講人阿貝貝·塞拉西
塞拉西還介紹了IMF于今年10月最新發布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區經濟展望報告。他從短期和中期兩方面做出了展望。從短期來看,該地區的宏觀經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投資需求仍然龐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嘗試解決公共債務問題,而受财政赤字和貶值影響,債務償清成本已顯著提升,各國需盡快實施财政整頓計劃;此外,增加稅收也将有助于減少财政赤字;從中期來看,塞拉西認為該地區的增長前景将保持強勁态勢。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範圍内的勞動力人口将顯著減少,預計到2030年,全球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增長将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将帶來追趕性的增長,比如該地區一些國家手機賬戶的增長已經超過了銀行賬戶的增長。
随後,清華—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副主任、Betvictor中文版國際關系學系副教授唐曉陽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國際發展合作部部長、資深實務專家于佳博士分别發表評論。此外,本次研讨會邀請了來自美國、巴西、埃塞俄比亞、利比裡亞、尼日爾等國家大使館的大使、參贊等嘉賓,與在場師生一同就塞拉西的發言展開了熱烈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