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邀請前香港證監會主席,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顧問,中國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傑出研究員沈聯濤就“數字貨币時代下的金融監管——中國傳統國學和量子物理學的啟示”話題發表演講。本次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副研究員、校友辦主任、校友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主持。

圖為張偉主持
沈聯濤在演講中提到,21世紀中國跻身經濟大國行列,在堅持改革、開放與科學發展觀的同時,需認識到“學國學,用國學”的重要性。現代大國經濟穩步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對金融的本質和金融監管的重要性進行再思考。

圖為沈聯濤現場分享
他認為,中國的國學是系統性的,非片面性的,博大精深。從國學的角度來看金融,國學大師南懷瑾談中國金融時曾提到,金融貨币的“貨“是”化“加上寶貝的”貝“,“貝”是最早的貨币,“化”代表演變、衍生,可見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衍生品;南懷瑾還提到“近代大國之争,也是科技、信息、金融之争:金融如兵法,“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今天人民币和美元的競争,實際上也是中美兩國的政治之争;從國學的角度看物理,我們發現現代物理學的熱力學定律中提到“能量和物質保持不變”和“在開放系統中,變革總是在發生”,這與《周易》中的“不易”和“變易”的内涵闡述一緻;從國學的角度看國家治理,“法”家的監管理念中即有對激勵機制、委托代理、信息不對稱、公平性等的闡述。
談到數字化與科技創新的再思考,他表示,我們已經走進了量子學時代,1905年愛因斯坦第一次用相對論解釋物理,突破了牛頓古典物理學的概念。随後量子學的理論的創建最大的突破有兩點,一是系統性的概念,二是不确定性的概念。而這也是《易經》的主要觀點,中國國學自古就有“窮則變,變則通”,“道可道,非常道“。在知識經濟中,由于市場往往不能滿足一些基本需要,如良好的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社會保障,因此政府須對研發提供必要支持,包括法律制度的支持,可見政府是知識經濟的關鍵參與者。量子社會科學認為,決策過程類似于量子系統的波函數崩潰,其中系統包含了決策者的思想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經濟是非線性的,糾纏的,具有根本不确定性的。量子理論非常适合被用于解釋貨币創造、貸款與其他合同導緻的“糾纏(entanglement)”以及信用違約等問題——所有這些都是2007/8年危機的核心,但在宏觀經濟學模型中卻找不到。信息是有價值産權,沒有信息就沒有市場。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市場,有技術,有生态系統,政府的參與是關鍵。在信息數字的時代,發展就是創新,新技術的發展是大國之争的有利工具,政策制定者需轉變思維方式,避免思維盲點。
關于有效監管數字金融方面,他認為,金融監管的目标是以人為本、風險為本和加強公司治理結構。金融機構的任務是KYC(Know your customer),監管者的任務是KYB(Know your business),同時還都需要KM(Know me),知己知彼,這就是中國的傳統哲學。如今數字化已經在客戶服務及保護關心方面開始應用,“買者自負”原則是避免道德風險的關鍵,但這并不意味着作為賣者的金融機構沒有責任,後者的責任是:客戶合适、保護客戶隐私、客戶知情權、有補償機制、有可供出售和選擇的産品。因此金融科技(Fintech) 需要監管科技(RegTech),金融科技越廣泛,有效的監管科技越重要。同時,所有市場均存在信息不對稱,對市場的監管應包括對人的教育,即新科技的思維和知識的完善。監管要在收益與風險之間進行權衡,選擇适合的改革時機。
沈聯濤表示,數字經濟已經颠覆性地改變了金融業的商業模式,監管機構也需要更新其監管工具,必須有清楚的公司治理目标、基準和業績評估,必須同時建立自我約束、監管約束和市場約束,選擇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之,并公之于衆,提升監管人員對金融科技的認識,更新監管工具,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挖掘數據,确認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資産質量、風險管理水平、治理結構,将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維持數字信息時代下的金融體制穩健。

圖為活動現場
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邀請金融業界領袖人物、知名學者,結合當前熱點金融問題, 研讨金融政策,分享業界觀點,傳播業内經驗,旨在整合優勢,打造着眼于金融業界的開放式高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