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論壇圓桌(四)主持人由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擔任。出席圓桌論壇(四)的嘉賓分别有,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碳中和與宏觀經濟”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在習主席宣布碳達峰、碳中和以後,各方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多地方政府、很多部委、很多金融機構、很多企業都在做碳中和的規劃。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同時擔心如果力度大了,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影響企業發展。碳中和轉型将如何影響經濟?各位經濟學家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孫明春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在發言中表示,碳中和的影響是動态的。碳中和轉型的前期可能對經濟增長和通脹有不利的影響,後期則會是非常大的機遇。尤其在後期,成功的經驗、技術、産品、服務很有可能用于全世界。碳中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效益,就是防範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災難性風險。環境效益風險目前來看還是被低估了,如果能夠把全球宏觀經濟的長尾風險降到一定限度的話,避免全球災難,帶來的效益是無窮的。相比起來,轉型的陣痛,需要讓全民認識到氣候變化對經濟帶來的非線性的影響。為了避免讓部分行業承擔過高的轉型成本,應該在最終消費端采用碳稅的政策。
孫明春認為,金融機構在實現自身運營層面的碳中和的基礎上,還可以發揮自身作為金融中介的特殊能力和角色。首先金融機構要實現在資産層面的碳中和,對傳統的高排放行業可能需要及早防禦,才能規避金融風險,中長期來看是降低了未來的潛在損失。其次,金融機構在碳中和資産層面也會有更多的綠色資産的機遇,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與綠色科技相關二級市場投資等等。此外,金融機構還要積極參與碳市場和碳信用交易市場,包括中介活動和産品創新活動。這個市場目前還是一個以行業為主的碳排放額度的市場,金融屬性還不夠強。但在推進碳中和的進程中,這将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孫明春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孫明春: 我主要講一個行業,碳中和對金融行業會産生什麼影響,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成本之類的。金融行業在整個GDP裡面也占到7%-8%的水平,而且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整個金融部門都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想,大概的分析一下,從四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在碳中和的進程中,金融機構從四個方面的參與對自身會産生什麼影響。
第一,金融機構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實現自身運營層面的碳中和。海外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實現了,不隻是2050年、2030年實現,有很多至少在财富500強裡的外資金融機構裡已經有30家實現了,在今年這個時間點來講已經實現了。中國金融機構要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的話,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因為本身金融機構碳排放的強度很低,财務上的成本,我們也算了一下,也就是GDP的千分之一。自身運營層面的碳中和對金融部門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在金融機構要實現在資産層面的碳中和。這個可能就有比較大的影響了,剛才馬駿博士也提到了,如果氣候未來發生變化,包括碳中和全球進程有很多傳統的高排放行業被淘汰,金融機構不早期防禦的話,可能早期影響會比較大。如果金融機構能注意這類金融風險的話,短期看好像是件壞事,有受益的資産為什麼不要或者降低了,但是中長期來講是降低了未來的風險,降低了未來潛在的損失。
與此同時,接下三十年會有100萬億到300萬億的投資,金融機構在碳中和資産層面也會有更多的綠色資産的機遇,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與綠色科技相關的,包括PE,資産管理公司有二級市場的投資,對資産管理公司、保險公司都是一樣的,這也是一個機遇。如果把握的好的話,對金融機構來講是一個重點。在資産層面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自己感覺短期以負面的為主,中長期來講,對整個金融機構正面的更多。
第三,對金融機構來講,參與碳中和的方式是在融資層面。比如說股票的承銷,新發債權的承銷、并購等等,各種各樣的融資活動,金融機構自身并不見得持有資産,但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金融中介的角色。如果接下來有100-300萬億相關的投資要做的,如果把握好這個機遇,提前在綠色可持續金融方面布局的話,機會是相當可觀的。
第四,要積極參與未來的碳市場,碳信用交易市場的交易活動,包括中介活動和産品創新活動。這些在歐美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市場和産品了。中國未來6月份要推出的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根據目前得到的公開信息,這個市場還是一個行業為主的碳排放額度的市場,金融屬性目前看起來不是太強。金融機構直接參與碳市場在短期來講不見得很多。地方的8個市場有些做的還是不錯的,是有一些金融屬性的,金融機構可以參與,也可以做一些延伸産品,包括碳期貨之類的。畢竟地方市場比較小,機會是非常有限的。未來如果看歐美的發展,如果看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提出在2050、2060年前後實現碳中和的話,碳排放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對金融機構、金融部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我就先講這麼多。謝謝!

圓桌(四)碳中和與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