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 | 全球持續通脹的可能性比較小

時間: 2021-04-20 14:58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主視覺.jpg

4月10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圓桌圖片.png

論壇圓桌(一)主持人由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全球經濟展望”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複蘇将呈現分化的态勢,美國經濟的上行風險很高。但對于是否有持續的通脹壓力、美債收益率上行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首席們有不同觀點。

丁爽_照片.jpg

渣打銀行中國首席丁爽在發言中提到,美國的通脹的壓力并不會持續,美債收益率繼續上行的背景下,預計中國債券市場淨流入規模與去年相當。丁爽表示,供需暫時的失衡再加上基數效應,預計美國核心通脹在二季度可能達到2.5%,引發了市場對于美聯儲是不是量化寬松、減量或者加息提前的擔憂。10年美債收益率在去年8月份之後的半年時間内快速從0.6%上漲了100個基點到1.6%,很多新興經濟體債券市場出現了資本的外流,推生了新興經濟體國債收益率水平,有的新興經濟體國債收益率上升幅度超過美債收益率。但丁爽認為,美國的通脹是臨時性的,基數效應會慢慢剔除。随着經濟重新開放,供給會跟上,需求端有比較大的産出缺口,且充分就業還沒有達到的情況下,持續通脹的可能性還比較小。丁爽認為美聯儲會忽略臨時的通貨膨脹的上升,到2022年初失業率降到4.5%左右才可能會考慮量化寬松的減量,到2023年失業率回到疫情前差不多比較正常的3.5%的水平之後才會考慮加息。在這種背景下,預計美債收益率會繼續上升,二季度會達到1.75%,到年底可能會達到2%,但與過去半年相比上升速度和幅度會有所減慢。但如果收益率上升超預期,美聯儲會進行幹預,否則會增加美債發行的成本,因此進一步上升的餘地比較小。

美債收益率上行對新興市場的債市會有影響,但對中國債市的影響比較小。一是人民币彙率相對還是比較穩定,二是中國國債收益率還高于美國100個基點,同時中國債券市場的波動明顯跟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債券市場波動關聯性很小,增加了分散投資的好處。所以,我們預計即使在美債收益率小幅上升情況下,今年中國債券市場仍然有淨流入,淨流入規模會跟去年相當,略超過1萬億人民币。

丁爽4.png


丁爽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丁爽:謝謝建光!

非常高興受到我的母校清華五道口的邀請,同時很榮幸跟各位首席、各位專家在一起探讨中國和全球經濟的展望。

為了避免重複,我更多側重于談美債收益率最近的上升,是不是還會繼續上升?談這個問題之間,還得從全球經濟複蘇分化開始,這個越來越成為一個共識,剛才各位專家也提到了。

我們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達到5.7%,去年-3.3%。一正、一負,差異差不多9個百分點,全球整體來說複蘇狀況比較好。但是,速度是出現了分化,主要的驅動速度分化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防疫的狀況和疫苗的接種情況,第二,政策支持力度的差異。發達經濟體今年的表現會相對比較好,我們預計發達經濟體今年增長能達到5%,去年-5.2%,差不多能把去年負增長彌補掉。剛才海斌已經提到這個增長率高于中東、非洲和拉美。在發達經濟體當中也出現了差異,剛才建光也說了,美國跟歐洲的差異,我有時候開玩笑說其實從美資銀行跟歐資銀行業績差異可能也有所表現,歐資銀行盈利狀況去年明顯落後美資銀行,當然,主要還是我剛才提到的兩個原因,美國在今年3月底之前人口當中差不多30%的人已經接種了至少1劑疫苗,同時期歐洲差不多10%左右,歐洲現在有9月中到70%成年人接種的目标,現在看來完成這個目标的難度很大。

另外一個原因是政策,歐洲财政刺激非常有限,整體歐元區有複蘇基金,7500億歐元,而且很難在繼續追加,不像美國,7500億歐元基金撥付有可能會推遲,本來今年年中應該撥付,現在由于各種原因有可能推遲,美國1.9萬億财政刺激之後,又在探讨額外3萬億财政刺激,當然,3萬億可能在今後8-10年才逐步實施,而且可能也要通過加稅彌補一部分赤字。這兩個差異造成了我們預測美國經濟增長今年是6.5%,歐元區是3.7%,預計美國今年二季度經濟規模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歐元區可能要到明年年二季度,兩者相差一年才能回到2019年四季度GDP的水平。

新興經濟體當中也有表現比較好的,那就是亞洲,除了日本以外,我們預計亞洲今年經濟增長能達到7.7%。肯定要談到中國,其實也有分化問題,中國跟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分化在于政策的分化,剛才海斌也提到了,中國經濟增長态勢,如果看環比增長,可能是往下走的趨勢,跟中國政策也是有很大的關聯,其他國家還是走出疫情的時候,進一步刺激的時候,中國政策已經開始退出,雖然不急轉彎,但是退出的趨勢也是比較明顯的。這是從分化角度來看的,分化造成最近大家對通脹的擔憂,特别是美國的經濟反彈很快,同時,還有額外的财政刺激措施可能會出台,造成了對美國通脹的擔憂,剛才王黔也提到了供需暫時的失衡,再加上基數效應,我們預計美國核心通脹在二季度可能達到2.5%,明顯超過了美聯儲的目标,引發了市場對于美聯儲是不是量化寬松、減量或者加息提前的擔憂,這個究竟會不會發生呢?我們覺得最終取決于對于通脹和美聯儲政策的判斷。

剛才提到對通脹的擔憂和對美聯儲政策的預判也造成美債10年收益率在去年8月份之後快速的上漲了100個基點,在差不多半年時間從0.6%到1.6%,對全球包括發達經濟體資産特别是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動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很多新興經濟體債券市場出現了資本的外流,為了留住這些資本,推生了新興經濟體國債收益率水平,有的新興經濟體國債收益率上升幅度超過美債收益率。至于是否能持續,我比較贊同剛才王黔表述的,我不重複。我覺得美國的通脹是臨時性的跳升,基數效應會慢慢剔除,供給方面,如果重新開放經濟的話,會有所追趕。需求方面,總體來說還是有比較大的産出缺口,産能利用率還沒有達到,而且充分就業還沒有達到的情況下,持續通脹的可能性還比較小。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美國貨币政策的判斷就是美聯儲會忽略臨時的通貨膨脹的上升,在通脹和就業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後,才會量化寬松、減量,這個很可能要到2022年初在失業率從現在6%降到差不多4.5%左右可能會考慮量化寬松的減量。至于加息,可能要到2023年,在失業率回到疫情前差不多比較正常的3.5%的水平之後才會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美債收益率的判斷是可能還會有所上升,我們預計二季度會達到1.75%,到年底可能會達到2%,主要的推動因素還是新的财政刺激的措施,就是3萬億的推出,财政刺激要引起美國增發更多的國債,會推動收益率的上升。但是,跟過去半年相比,它的上升幅度和速度都會有所減慢。另外一點,假如收益率上升超出預期,而且是非常快速的上行,目前來說,雖然美聯儲把收益率上行

作為經濟強勢的反映,但是,如果增長太快,我們預計美聯儲也會進行幹預,因為首先會增加美債發行的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包括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大家知道,美國住房投資是重要的推動因素。所以,我們覺得美債收益率進一步上升的餘地還是相對比較小。

最後一點,對新興市場的債市,如果美債收益率上升還是會有影響,對中國債市的影響我們覺得相對比較小。主要原因,一個是人民币彙率相對還是比較穩定,雖然美元最近升值使得人民币兌美元有小幅貶值,但是,跟其它貨币相比表現還是比較穩定。另外一個,剛才提到美債收益率10年期升到2.25%,中國目前國債收益率還是高于它100個基點,從收益率角度、從彙率穩定角度。另外,中國債券市場的波動明顯跟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債券市場波動關聯性很小,增加了分散投資的好處,投資中國市場跟其他市場波動的關聯性小,增加了分散的效能。所以,我們預計即使在美債收益率小幅上升情況下,今年中國債券市場仍然有淨流入,淨流入規模會跟去年相當,略超過1萬億人民币。

我就講到這兒,謝謝!

圓桌合影.jpg

圓桌(一)全球經濟展望與會嘉賓合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