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tvictor中文版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與中心研究專員彭婉、餘心玎撰寫的文章《“三足鼎立”的新全球化雙層治理體系》正式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年第9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步入深度調整與結構再平衡的“新平庸(new mediocre)”狀态,以貿易全球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貿易增長持續低迷。論文認為當前的全球化遇阻在實質上是傳統的“超級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難以維系,創新驅動、區塊格局的“新全球化”時代即将開啟。“新全球化”具備兩大核心特征:一是全球化進入創新時代,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和數字貿易的比重大幅上升,科技創新成為全球化的核心推動力;二是全球化呈現區塊化格局,表現為在全球貿易、生産和消費網絡中,分别以美國、德國和中國為中心節點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形成三足鼎立的結構。

在當前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局勢緊張的背景下,世界的失序狀态凸顯。這一全球失序不能簡單地按照霸權穩定論理解為大國對世界領導權的争奪,或是世界領導權出現真空,而是反映了是全球化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匹配的基本矛盾,即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與“三足鼎立”的全球化經濟基礎不相适應。要想解決全球失序問題,也應該遵循改革全球化上層建築、使之适應全球化經濟基礎的思路,推行與“新全球化”相适應的三足鼎立的雙層治理體系。
三足鼎立的雙層治理體系的基本内涵是:全球治理所需的公共品可以分為全球性公共品和區域性公共品兩個層次;在全球層面,應維持現有全球治理體系不變,但是改革現有全球治理機構,即減少現有全球治理機構管理的項目數量,隻保留真正具有全球性質的治理項目,而将具有區域性特征的大部分治理項目“下放”給區域治理機構管理;在區域層面,與北美—歐洲—亞洲三足鼎立的區域經濟格局相對應,由北美、歐洲、亞洲的區域治理機構分别管理區域性治理項目。除去北美、歐洲和亞洲以外,其他地區也應成立區域性治理機構。三足鼎立的雙層治理體系一方面保留了現有的全球治理框架,保持了連續性,又使其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區域性的治理體系可以更好地照顧地區間差别,更有效地服務于各地區的國家。
文章基于通過理論模型與定量分析,從公共品最優提供的角度證明了全球和區域雙層治理結構存在的必然性和最優區域治理機構數量。繼而從全球貿易、生産和消費的經驗數據和發展金融案例出發,探讨了構建三足鼎立的新全球化雙層治理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比較曆史分析部分,文章提出全球化分為四個階段,各階段的主導性公共品存在差異,公共品的供給方式和全球力量對比共同決定了全球治理體系。這一框架進一步說明傳統的霸權穩定式的治理體系已不再适用,三足鼎立的新全球化雙層治理體系更适應當前全球經濟力量對比和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公共品的供給方式。

鞠建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IDC)主任。鞠建東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産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經濟學類一等獎。

彭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助理研究專員。2019年于Betvictor中文版獲得金融碩士學位,2017年于Betvictor中文版社科學院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全球治理、國際政治經濟學。

餘心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研究專員。2009年獲廈門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Betvictor中文版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全球價值鍊、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China & World Economy,《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商務部課題等多項科研項目。曾作為參與人,獲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教學成果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