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産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時間: 2020-07-07 16:28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7月7日,Betvictor中文版、中國财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在線發布了《中國資産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由全國人大第十一、十二屆财經委副主任委員、人民銀行前副行長、Betvictor中文版理事長吳曉靈牽頭,Betvictor中文版和中國财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聯合組織開展。目的在于認真研究資管新規出台前我國資管行業潛藏的金融風險成因,資管新規出台後在監管理念、監管分工、監管規則、産品壓降、财富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新問題,以及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何盡量消除我國和世界成熟市場合理規則之間的差距等。課題組希望通過開展相關研究,促進行業相關概念的進一步明确、規則的進一步統一,幫助資管行業樹立投資者利益優先的行為規範,為資産管理業務規範發展、平穩過渡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課題組通過對國内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六個行業開展資産管理業務的曆史脈絡進行梳理,對照美國、英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資産管理市場發展和監管政策變化軌迹,梳理出我國資産管理市場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完善我國資産管理市場監管體系的相關建議。

課題組認為,全球資産管理業務的發展曆史和趨勢,可以給我國的資産管理業務的回歸本源和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指引。資産管理業務中,資金從投資者出發,通過資産管理機構,投向底層的各類标的,從而形成了資本要素。資産管理業務在滿足社會大衆對财富管理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實體經濟不同層次的融資需求,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我國資産管理行業存在直接融資間接化、投資業務融資化、私募産品公募化、市場主體行政化等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資本項目下擴大開放是大勢所趨,資本最終會選擇制度高地,風險則一定會湧入制度窪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問題,深化資産管理領域監管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化的資産管理業務體系,更好的對外開放,更好的吸引外資,助力我國邁向國際資本的制度高地。

課題組建議,深化資産管理業務監管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化的資産管理業務體系,應當成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我們應當優化影子銀行治理方案,堅持新老劃斷,實現平穩過渡,同時要深化監管“放管服”改革,切實防範風險,釋放市場活力,通過完善市場環境,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補齊各項短闆,全力推動中國的資産管理業務邁向現代化,使資産管理業務成為我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力量。

具體的建議包括将過渡期延長兩年至2022年年底;證監會負責所有金融機構的公募基金業務的資格核準和産品注冊,銀行理财子公司應當轉為公募基金業務資格、日常監管委托銀保監會開展、證監會保留檢查權和處罰權;公募銀行理财産品應當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要求注冊為公募基金;制定私募證券發行規則為私募融資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取消私募登記備案與發行上市等行政許可項目的挂鈎機制,尊重合格投資者與融資方或資産管理機構之間的自主協商;厘清監管和市場的關系,确保監管姓監,确保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權等。

該報告課題組專家來自境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等,曆時近一年完成。報告包括一個主報告和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公募、私募六個分報告,以及壯大長期投資者隊伍專題研究報告組成,全文共25萬字。

點此查看簡版報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