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軒:教者創境 學者創新

時間: 2019-05-01 01:0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紫藤挂雲木,花蔓宜陽春。四月芳菲,清華五道口迎來了院慶時刻。

無奮鬥,不青春。

奮鬥是青春最美的底色,更是一代代五道口人的青春主旋律。

越過山丘,去看星辰大海;撥開雲霧,去看光明燦爛。

那些在五道口恣意揮灑的青春,那些在紫藤小院裡飛揚的夢想,都化作一個個催人奮進、激蕩人心的奮鬥故事。

“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精神,激勵着一代代五道口人,志存高遠,奮鬥不息。莘莘學子,投身家國民族大業;涓涓細流,彙聚成磅礴有力的中國夢!

院慶之際,讓我們走近清華五道口師生及校友,感受五道口青春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

tianxuan_副本.jpg

田軒,現任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九鼎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田軒教授還兼任中國證監會第六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全球并購重組研究中心主任、Betvictor中文版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和首都黨外人才高端智庫專家。還曾擔任世界銀行咨詢專家。

田軒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波士頓學院并獲得金融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任教6年,獲聘終身教授,并于2014年到Betvictor中文版任教。

學者路: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

處于轉型關鍵階段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脫鈎的困境與挑戰。良好的創新生态環境,有望激發出經濟發展的增長新動力。早在10年前,憑借學者敏銳的直覺,田軒捕捉到了金融與企業創新交叉學科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方向,也由此開始了一段孤獨而專注的求索之路。

2009年3月,博士畢業不久的田軒偶然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技術創新與傳統意義上工作是不同的。” 該觀點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工作,比如營銷、企業的大生産,是一種重複性工作,是對已知方法、已知技術、已知模式不斷、反複地運用;而技術創新是對未知的探索,需要探索出新方法、新模式、新視角。而如何利用金融的力量和工具激勵技術創新卻還是一個空白。就這樣,田軒進入了金融與企業創新交融的交叉學科當中。

從2008年博士畢業到現在已11年。11年時間裡,田軒在如何運用金融手段去幫助初創企業和成熟企業進行技術的創新的領域中上下求索,探索創新的“方法論”,不斷挖掘。

十年磨一劍,在2018年出版的《創新的資本邏輯》一書裡,田軒将自己多年學術研究成果濃縮付梓,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用嚴謹學術分析和實證研究,為企業創新的資本邏輯提供理論框架,構建了以金融為基點的創新之道,打開了一扇用資本視角思考創新未來的邏輯之門。

對于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飛速進化,田軒也始終保持着高度同步的關注。2015年,随着國家“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号召,我國創業熱情的高漲帶動了企業風險投資(CVC)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田軒及其帶領的課題組也開始CVC這種新型的企業創業投資組織形式。

在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理論與案例研究後,田軒帶領的課題組在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發布“中國CVC行業發展報告”。這也是國内關于CVC行業白皮書的首次實踐。報告以大樣本方式客觀、多維度、深入介紹中國CVC的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特色及發展前景,立足中國國情,橫向比較全球案例,探讨當下中國CVC發展機遇與趨勢。未來,在清華Betvictor中文版的支持下,田軒的課題組也會将此課題繼續研究下去,以推動中國CVC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田軒看來,對于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而言,CVC的發展至關重要。田軒直言,國内目前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根由就在于重視短期收益、對”失敗容忍度” 低的結果導向,這使得大量基礎研究被忽視,導緻創新基礎非常薄弱,所以說CVC不會導緻強者恒強,“如果你沒有能夠成為下一個BAT,或者沒有把BAT打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做的隻是間接性的創新,而不是颠覆性的創新。”

師者說:青年人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論

“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其次,在未知中保持凝視,因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如果不夠專注很容易就迷失方向。”專注、恒心與韌性,是田軒總結的人生關鍵詞。

回國後,在Betvictor中文版的教學過程中,田軒也一直秉持着對專注力的100%追求。田軒坦言,為了做好教學,他必須精神高度集中:“不管碩、博研究生教學還是MBA等職業教育課程我都花很多時間精心備課,并且享受與學生們交流的過程。” 課程開始前,他會精心設計好課程大綱,甚至是課上涉及到的每一個案例和論文,都會反複打磨。課堂上,他活力滿滿,總是走着講課,以便顧及到每個角落的各個學生。講起課來,他更是信手拈來、深入淺出,總能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将高深的理論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授給學生。

在學術上,田軒要求學生自由思考、時刻保持批判性思維。在中美都有過執教經驗的他,對中外學生的差異有着非常直觀的感受:“中國課堂上都能聽到刷刷記筆記的聲音,中國的學生聽話勤奮、服從性好,但需要更好地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創造力。”

田軒認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是從事學術研究所必須的,“博士是訓練一個學生從知識的消費者(學習知識)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發現知識)的過程,這個轉變是攻讀博士學位中最‘驚險的一躍’。”為了引導學生完成這最“驚險的一躍”,他在組會和為博士生開設的高級金融前沿問題研究課程上,與學生們交流讨論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并鼓勵學生随時發問,教室裡充溢着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思想交鋒與智慧碰撞。田軒指導博士生的方法是讓學生做“加法”,他來做“減法”。

如今,經常有人問田軒:“家裡小孩要讀大學了,到底應該讀一下一些什麼樣的專業?” 面對這種情況,田軒往往會詢問“小孩對數字敏感不敏感?” 如果朋友的小孩對數字敏感,他會推薦讀數學、物理學、計算機這些基礎理工科專業。如果小孩對數學不敏感,那麼他則會推薦去讀文學、曆史、哲學、美學專業。

“知識的疊代是非常快的,很多的知識的折舊率也非常快,”他之所以這樣推薦的原因是基于他從事金融課程教育20年來的觀察,随着知識的疊代,知識的爆炸,知識的折舊率變得很高,很多新的知識、新的技術不斷被創造出來,“像經濟學、金融學或者工商管理這類所謂’知識’,很可能在大一學的理論,等到大學畢業時就已經過時。”

正因如此,田軒才将“方法論”視為對于年輕人最關鍵的東西,“在一個年輕人18歲到22歲的黃金年歲裡,反複的受到基礎學科關于思維方法的的訓練和熏陶,對一個年輕人的成長非常關鍵。”

在田軒看來,雖然經濟學、金融學、工商管理在準備報考學校的年輕人中依然是熱門選項,但年輕人應該更多的學習基礎學科。在Betvictor中文版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田軒發現,那些曾經學數學的、物理、計算機、文學、曆史、哲學等、似乎與金融、經濟并不搭調的學生,往往後勁更大。

這一觀點也被貫徹在田軒的教學工作中,他不再像十幾年前一樣一個一個去講知識點,去交學生如何做,如何建模,“這些東西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再過三五年,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知識最終都會被機器所取代。”

如今,在田軒的課堂上,他也會更多地告訴學生:如何掌握方法論,如何理解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這些可能對今天的年輕人更重要。”

中國夢:厚重的情結與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生動實踐,使這塊日新月異的廣闊土地成為經濟、金融學者尋找理論升華的理想素材庫和營養庫。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田軒對于自己置身的這樣一個大時代感到十分幸運——經濟奇迹迸發的中國引力,讓2014年回國後的自己,能夠在宏大絢麗的背景闆上繪出精彩的畫卷。

2001年,田軒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開啟了長達7年的留學生涯,并2008年畢業于波士頓學院并獲得金融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任教6年。2014年,田軒選擇回到中國,來到Betvictor中文版,希望用自己在海外學習工作十幾年的所學、所見、所聞和所感,對祖國的經濟增長、金融改革做出一定的貢獻。

清華五道口也為田軒提供了施展責任與擔當的平台。2019年,田軒非常榮幸地成為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專家組成員。這為他提供了一個能夠把學術研究、市場觀察的結果向上級反映的渠道。

經濟學者常說的建言獻策的“建”是建議的“建”。但是,田軒更多地想把它理解為“谏”。 作為學者,田軒希望自己的研究與觀察能夠真正産生價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