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首屆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召開,本屆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與京東數字科技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彭剛,京東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烨出席并緻辭。論壇以“2019中國與世界經濟展望”為主題,來自國内外著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與領軍學者熱議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政策走向。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是CIFER舉辦的系列論壇,論壇定位高端、權威、前沿,将形勢分析、政策解讀、實踐建言與學術研究融為一體,将成為國内權威且具影響力的經濟與金融政策論壇。

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CIFER主任鞠建東在“2019世界經濟展望:貿易、金融與全球治理”環節中發言認為,目前全球貿易市場呈現出以中國、美國、德國三個核心國家為代表的亞洲、歐洲、北美自由貿易區這樣一種三足鼎立的格局,但美元在貨币體系中的地位卻幾乎沒有變化。這導緻全球經濟結構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矛盾。
他強調,全球市場中技術市場與産品市場的不對稱,即全球産品市場的開放,技術市場的保護與壟斷,值得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高度關注。對于全球而言,可能建立競争而非壟斷的技術市場更加重要。
以下是鞠建東演講全文:
我們不僅僅要看到短期,還要看到長期,不僅要看到附近還要把目光投向遠方,我們看到中國和世界的聯系,所以我們下半場是從中國去看世界,從世界再來看中國,集中去讨論貿易、貨币政策、産業結構,與全球治理。
首先,我先抛磚引玉來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我也把目光拉向遠方,我的主要觀點是關于全球經濟新秩序,大家一直在讨論這個是什麼,我的主要觀點是一個多元競争,為了支撐這種多元競争的全球經濟新秩序需要有三足鼎立的,以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和亞洲共同支撐的三足鼎立這樣的結構,這個是我主要的看法。
我想講兩個最主要的觀點:
第一,我認為全球經濟秩序裡面的主要矛盾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經濟基礎主要是指經濟裡面的三足鼎立結構;上層建築是全球貨币體系和制度——全球貨币體系是美元主導,全球的治理體系是美國主導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樣的矛盾我認為會長期的存在。
第二,從去年以來,我們所經曆的全球國際貿易的沖突,可以看出一種新的趨勢。這個新的趨勢我認為是全球國際貿易的沖突,出現了不對稱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集中表現在技術市場和産品市場的不對稱。
全球的産品市場開放,全球的技術市場保護、壟斷,這種全球的技術市場和産品市場不對稱的開放,值得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制造業的大國高度關注。
我下面稍微解釋一下。
全球經濟秩序的現狀,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和東亞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生産消費結構,分别以美國、德國、中國為核心,但是國際貨币金融體系是以美元、美債為主導,現有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也是以美國為主導,所以我說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一緻。

這個圖是全球貿易格局2000年,2000年全球貿易格局大家可以看出,這邊是歐洲,歐洲以德國為核心國;這邊是亞洲,亞洲是以日本為核心國;那邊是亞太,這邊是其它的國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2000年,全球貿易機構基本上分為兩塊。
1、是歐洲,以德國為核心國。
2、亞太地區和全球其它國家在一起是以美國為核心國家,而且亞洲核心國家日本和歐洲核心國家德國也是以美國為最大的貿易夥伴,這是2000年的格局(上圖)。

2017年的格局完全變掉了,2017年最大變化是歐洲還是以德國為核心國家,但中國幾乎取代美國在貨物貿易、産品貿易裡的位置,成為亞洲的核心國家,甚至成為全球其它國家的核心國家。
2017年中國的位置和2000年美國的位置的置換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我們覺得就2017年來看,全球貿易市場呈現出以中國、美國、德國三個核心國家為代表的亞洲、歐洲、北美自由貿易區這樣一種三足鼎立的格局,這是第一個我想分享的。
第二,你同時可以看過去這18年裡(2008-2018年)實體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貨币體系并沒有變化。上面這條紅線是美元在全球儲備體系裡的地位,我們用這個來代表,美元從2000年到2017年在全球貨币體系裡的位置幾乎沒有變化。

全球國際貨币體系(這個圖)橫軸是GDP的比例,縱軸是在貨币交換裡所占的比例,從理論講,實體經濟和貨币份額應該是一對一的關系,在45度線上。比如歐元、日元、英鎊基本上都在這裡。
最大不平衡主要是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美國是貨币地位大大高于實體經濟地位;而中國實體經濟比較強大,但在貨币體系裡大大落後,主要不平衡的矛盾體現在中國和美國位置不一樣。
解決這種基本矛盾就會有不同的思路,實際上也很簡單,如果能夠去中國化,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裡把中國去掉,或者在全球經濟機構裡把中國能夠相對隔開,比如說像美國說的分離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美國國際經濟秩序重構的思路我覺得是很清楚的(去中國化的思路),我重複一下全球經濟機構的基本矛盾,美國解決的思路,decoupling China,我一直找不到這個詞的翻譯,解耦還是分離還是什麼,去中國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裡面去中國化,高科技産業去中國化,從而使得一個去中國化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适應。
中國應該是什麼戰略呢?我們一直講國際貿易、自由貿易是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做國際貿易研究做幾十年了,國際貿易是一件好事情,前提是市場是競争的。在一個壟斷的市場下,國際貿易、自由貿易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是很清楚。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全球市場出現了不對稱,我把它稱之為不對稱的結構,在技術市場出現越來越強大的壟斷和保護,同時去推動産品市場的開放,産品市場的競争。
如果是這樣的趨勢向前發展,全球的基本矛盾也可以得到解決,怎麼解決法?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Facebook這個臉書據說正在向區塊鍊轉型,它擁有27億用戶,有可能會發行數字貨币。假設全球的高科技的技術壟斷與金融壟斷合在一起,我剛才講的這個基本矛盾也就解決了。
所以,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來講,我覺得可能對于全球而言,可能建立競争而非壟斷的技術市場、高科技産業更加重要,所以我說打破這種壟斷需要歐洲國家政府、中國和東亞國家政府進行高科技行業的競争,所以最後我再強調一點。技術市場的這種壟斷的趨勢,保護的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反而産品市場的保護,我們并不太擔心。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市場,要保護也是中國保護,其他國家保護得不到太多的好處,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擔心,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