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上午,2018中國文化金融峰會主題論壇一圍繞“金融改革為文化産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主題,政府、學界、金融機構人士齊聚,一起展望文化産業的新機遇。全國社保基金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全國政協委員、原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周延禮,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楊書劍,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行長張建華,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美國電影金融公司中國分公司CEO葉禾卿分别做了主旨演講。
主題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文創金融研究中心主任、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副院長趙岑主持。
引導母基金投資 改變文化資本端供給側的結構
全國社保基金會原副理事長、Betvictor中文版業界導師王忠民向大家分享了關于母基金在文化金融領域當中的角色與作用。他表示,母基金直接融合各種資本,作為一種以基金為投資對象的母體而存在,投在專業化的基金當中,構建出更加拉長的投資鍊條,投資的專業更加集中,影響整個投資的績效和影響整個投資的專業落地。母基金的投資廣泛滲透和覆蓋到全國的文化領域産品、市場和具體工作中,完成放大資金總和以及聚合杠杆作用。如追逐長期社會效應的資本在内的長期投資者的資本來做有限合夥人(LP),引導基金隻做母基金層面的GP,文化領域的投資具有較高的風險,但是通過母基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規避風險最有效的方法。
王忠民認為,當前文化領域中的資本結構出現的問題是單一資本在股權結構當中占據了絕對的控制和可支配地位,一旦稍微偏移,重大的社會風險、社會文化問題和資本結構就會随之而來。從資本結構方面入手,這個問題才會得到有效解決。且目前文化股權投資的難點在于:第一,已投資本形成的股權結構是否能讓真正有能力的文化人在其中穿透資本結構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二,一旦二級市場下跌,一級市場對于文化資本是否能給予最準确的市場價值定位。他建議,應借力母基金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中國文化金融事業的發展,以母基金、專業基金、被投企業和不斷滾動的被投企業形成一個投資鍊條的生态體系,
保險助力文化體制改革和産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原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Betvictor中文版理事周延禮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是保險業義不容辭的職責。
周延禮表示,近年來随着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産業在北京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北京市GDP新的增長點和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文化金融,不僅是持續保持文化産業創新活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實現文化強國夢的重要舉措。
周延禮認為,随着保險業的金融創新步伐加快,保險業在構建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當中,還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保險可以為文化産業提供多環境、全流程風險管理服務。一是世界上文化産業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保險已經滲透到文化産業多個領域;二是保險對文化産品特别定制保險産品,随着文化産業海外市場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很多保險公司為文化産品提供特别定制保險産品,采用特殊的定價方法,具有保密特點;三是我國有文創産品保險成功案例。第二,發揮保險功能,改善文化企業外部融資條件。第三,保險資金參與為文化産業提供了直接融資。
關于保險資金與文的合作,周延禮提出了八個方面的建議。第一,投資文化産業發行債券。第二,投資文化企業股權,投資文化産業發展,共享文化産業發展的成果。第三,投資文化産業、合作組建文創基金。第四,文創企業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第五,保險業與文化産業合作空間巨大,是未來的普遍趨勢。第六,拓寬視野,學習借鑒國外保險同行在文創産品與服務的有益嘗試。第七,結合我國文創市場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的文創保險産品。第八,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政府和政策支持長效機制。
文化産業繁榮發展離不開金融
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楊書劍從認識、思考、實踐三個方面闡釋了金融對于文化繁榮的重要性。楊書劍指出,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目前中國文化産業迎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且文化金融深度融合需要金融機構的創新探索。他介紹了北京銀行在文化金融方面的實踐經驗,包括開創文化金融多項第一,完善文化金融組織架構,創新驅動、服務特色,和與文創企業共赢成長。
最後,楊書劍認為,未來要開啟服務首都文化中心新征程。圍繞政策布局,開啟文化金融新征程。圍繞市場布局,搶抓文化金融新機遇。圍繞客戶布局,打造文化金融新亮點。他指出,文化建設要緊密圍繞首都戰略定位,聚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宏偉藍圖,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和産品服務創新力度,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文化産業發展、繁榮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
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迎來新機遇
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行長、Betvictor中文版業界導師張健華指出,支持文化産業已經成為金融機構必然選擇,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大有可為。
張建華指出,近年來文化産業呈現集聚化、數字化、融合化、特色化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催生文化産業的新業态,文化+旅遊、文化+制造業、文化+體育等一系列跨越融合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就金融助力文化産業發展問題,張建華提出四點建議。第一,進一步完善文化産業融資擔保體系,針對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國家已經出台相關政策,還需要成立規模最大的擔保基金、周轉基金或者風險緩釋基金等,與金融機構建立風險機構;第二,發揮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協同效應,建立根據國家産業布局安排,由政府部門選擇有成長潛力、風險可控的文化企業,通過給予财政貼息等政策支持,放大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産業的力度;第三,加快推進文化産業信用體系建設,在更高層面上打造文化企業信用共享系統,對文化企業信用情況以及發展狀況進行專業分析和評估,為金融機構服務文化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第四,監管層面上能夠給商業銀行支持文創産業擴展更大的空間。
創新文化金融工具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認為,當前金融改革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變化,創造了新機遇,但不可忽視金融對文化産業的支持作用依然有限。文化+金融的模式需要金融直接對話。
範周首先指出,金融對接文化産業有四個痛點:第一,文化産業融資的基礎性制度不健全。第二,文化産業的無形資産評估體系不成熟。第三,金融機構還受制于傳統風險文化的制約。第四,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
範周指出目前的三個機遇:第一,頂層設計,釋放文化金融發展新紅利,國家相關部門不斷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進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緻力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第二,創新驅動,引領文化金融發展新方向,針對文化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産、規模小、高風險、質押難的問題,如何改進信貸産品和模式的問題。第三,解決驅動的問題,回歸本源,仍須正視文化金融新問題,文化金融的核心資産抵押通道需要進一步完善,銀行文化專營機構發展的原生動力需要進一步提高,文化市場經營仍然需要進一步規範,需要進一步進行制度性設計。
最後,對未來的展望,範周認為,文化産業金融需要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支撐。要創新文化金融工具,例如互聯網文化金融衆籌,完善擔保制度以及建立和完善中介機構及相關制度。
在中國電影産業當中如何推動完片擔保
美國電影金融公司中國分公司CEO葉禾卿發表題為“在中國電影産業當中如何推動完片擔保”的演講。葉禾卿指出,電影拍攝存在不可抗力風險和人為風險兩種。完片擔保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人為風險,在國外金融體系應用非常多,但是在國内還處于探索階段。而不可抗力風險可以采取制作保險的方式來獲得保障,國外幾乎都會采取這種方式,而國内這一數字卻為零。
葉禾卿認為,保險、金融和電影在成熟的電影産業之中,需要充分結合。而對于國内的電影業,購買國内保險占總預算僅占總成本的0.5%,這一理念需要改變。對于中國電影未來發展,葉禾卿建議中國電影要向工業化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标準化方式、透明的預算格式,這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