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沉醉的四月,五道口迎來了35周年院慶。
35年來,五道口人不怕苦、敢為先,在金融及實業一線默默耕耘;
35年來,五道口人緊抓時代脈搏,創建中國金融諸多“第一”,開辟了中國金融的新格局;
35年來,道口談笑有鴻儒,師生皆友朋,以傳幫帶的互助精神塑造獨特的道口凝聚力;
35年來,五道口人傳承着務實嚴謹的學風,為中國金融改革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光陰似箭,歲月流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都是五道口人不變的信念。
值此35周年院慶之際,我們甄選了道口精神的踐行者,荟萃成“五道口35周年·灼華人物”系列,再次重溫那些光輝歲月,共同展望五道口的似錦前程。
桃李天下,風光灼華。
一輩子都在創業
——訪1982級校友萬建華
一輩子都在創業的萬建華說,創業者的人生,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态的、不斷變幻的、不斷組合的景色。創業生涯的感受與仕途不同,重要的不是高度,而是創業過程中豐富多彩的體驗和一種滿足感。

萬建華,五道口1982級學生,是五道口“老三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參與籌辦和創辦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财務公司、投資公司、金融服務公司等企業多達十幾家,其中,在招商銀行多年的工作經曆和貢獻以及2001年組建中國銀聯讓他在業界聞名遐迩。
“很多人說我是一輩子都在創業,”萬建華形容自己說,“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建築工人,專門幹蓋房子的事,蓋好大樓就換工地。”多年來,萬建華一直不改清瘦的面容,氣質儒雅溫和,樸實無華。如果給他戴上一頂安全帽,站到建築工地上去,也沒有人會懷疑他不是一位建築工程師。
雖然這20多年來,他創辦了諸多成功的企業,但他直言,創業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談及創業面臨的挑戰,他總結了三大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是發展戰略。一家企業,尤其在創業期,發展戰略至關重要。你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業務模式、赢利模式、目标市場,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實現等因素都必須考慮周全。
二是管理機制。它決定了這家企業的市場競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企業文化。要做好一項事業,即使你有再好的條件,再好的優勢,但真正要實現目标,達到良好或是最優的狀态,仍然取決于整個團隊的努力程度,而團隊的理念、企業文化将決定和影響團隊的勤奮和一緻性。
一個“豆腐塊”和五道口結緣
萬建華跟五道口結緣是因為一個“豆腐塊”。跟同時代很多人一樣,萬建華也曾有過下鄉的經曆,恢複高考後他又有幸走進大學校園,重回知識的殿堂……
萬建華本科就讀于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财政金融專業。四年大學臨近畢業時,他對于是否報考本校研究生有一些猶豫,廈大雖好,但畢竟隻身居東南一隅,所以希望能到北京去上學。“我們那一代人,由于下過鄉,又經曆過‘文化大革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特别強烈,都希望能為中國的經濟改革、社會發展作貢獻。”非常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從《光明日報》上看到一個小“豆腐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的招生廣告,其中有國際金融、貨币銀行學、保險等專業,一共招收20名學生。跟這則廣告并列一排的還有另外一個小“豆腐塊”:财政科學研究所的招生廣告。不過,萬建華對金融更感興趣,所以選擇了前者。
這則小小的招生廣告,一下子就把他希望去北京上學的願望結合起來了。1982 年,他順利通過考試,如願以償地走進五道口的校園。“當時,如果不是看到這個招生廣告,可能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萬建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幸運吧。
雖然從風景秀麗的廈大來到地處北京郊區的五道口,但他并沒有因為五道口教學設施的簡陋而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是感到特别新鮮,特别興奮”。
上課的老師中,有陳岱孫、胡代光、厲以甯、黃達……這些他在大學時代就十分仰慕的教授,還有劉鴻儒、趙海寬等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的一些領導,講課内容又多是國内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最新的金融改革課題,所以,他特别珍惜有這樣的學習機會。“五道口剛開始的時候,絕對是超前的、開放的、新銳的、前沿的,緊扣着時代的脈搏。”萬建華說,“那時候你隻要開放,很容易地就走在前沿了。”
他表示,五道口是中國經濟金融改革特殊時代下的産物。在20世紀80 年代,開放性、實踐性和多元化可稱之為五道口的精神,跟其他高校相比,其具有三個非常突出的優勢。
一是人民銀行主持金融改革的權威性使五道口學生可以最先知道國内金融發展最前沿的信息,以及參與金融改革決策的讨論和思考,加上北大等高校經濟改革思想最先進的知名教授組成的超強陣容的師資力量,形成了五道口獨特的教學優勢。
二是五道口學生群體具有獨特性,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大多以吸收本校學生為主,而五道口生源來自于五湖四海,恰恰是因為大家從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有很多各自的經曆,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學習,互通有無。
三是五道口的學生不是“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積極參與調研和金融改革的讨論與實踐。
一個Idea和招商銀行的緣分
1985年,萬建華從五道口畢業,分配到人民銀行資金管理司工作。當時,有的同學去了深圳,投身到火熱的金融實踐第一線。他的同班同學劉渝籌辦了深圳蛇口工業區财務公司,擔任總經理。
1986年“五一”勞動節,劉渝放假回北京。5月2日,他約萬建華一起見面。那時,蛇口财務公司僅開業一年,就有了100萬元的利潤,劉渝有一種事業上的成就感,充滿了自豪,在老同學面前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得意的心情。
萬建華聽了不以為然,他建議劉渝,“其實你們還可以做一點更大的事。”
“試試在你的财務公司基礎上申辦成銀行怎麼樣?”萬建華對劉渝說。在1984年的“合肥會議”上,同學們就提出,中國的銀行業應該更深入更全面地進行改革,改革方案的設想中,有一條路徑就是造一批新型的商業銀行,為什麼不試一試?
本來,劉渝已經對财務公司這一年來的“收成”心滿意足,但是經老同學怎麼一說,對辦銀行突然有了一點心動,于是,準備給袁庚彙報一下這個想法。吃完飯以後,兩個熱血青年當即撥通了給袁庚的長途電話,簡要地陳述了探索申辦銀行的設想。
年輕人的改革激情似乎感染了這位有名的改革領軍人物,他對劉渝說:“那好吧,你先回來,回來以後再商量。”
得到袁庚的默許之後,劉渝和萬建華當天下午就開始研究起草申請報告、銀行章程等法律文件。“作為新事物,當時也沒有範本,我們以前也從來沒有寫過這些,就按照自己想象的,非常粗略地起草了相關的法律文件。”之後,他們又找來同學齊永貴,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了一通。
文件起草好之後向人民銀行總行時任金管司體改處的兩位處長作了彙報,随後又向分管機構的行領導作了彙報。兩天後,劉渝把這份草拟的報告帶回蛇口。一周以後,劉渝又來到北京,帶來了打印好的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申請報告和相關的法律文件。在袁庚的直接關心下,招商局探索由企業投資辦銀行的改革申請得到了高層領導的認可。3個月之後,順利通過監管部門各道審批程序,招商銀行正式獲得批準。
這些關于青春理想的面畫一直在他腦海裡,恍如昨日。盡管劉渝當年動員萬建華去深圳參與具體籌建招商銀行時,他不為所動,說“隻是幫他一起出了個主意,當時也去不了”。不過,由于他與招行有這樣一個緣分,所以,在招商銀行成立5年後的1993 年年初,他在澳洲國立大學因準備學位論文回國路過香港,招行首任行長王世桢約他長談,言辭懇切,希望他能加入招行時,他終于下定了決心。
從1993年到2001年,萬建華擔任招行副行長、常務副行長。也是從1993年起,招行發展開始起飛,從蛇口遷址深圳,率先從一家區域性銀行走向全國,兩年之内,北京分行、廣州分行、成都分行、沈陽分行等分行相繼開業;以“一卡通”為先導的零售業務發展戰略在商業銀行體系中獨樹一幟,闖出了一條區域性銀行發展成為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獨特道路,為其他區域性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也奠定了招行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的地位。
一個“建築工人”和十幾棟“大樓”
2001年,萬建華從深圳回到闊别8年的北京,負責組建中國銀聯,任籌備組組長。創業初期,待遇、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團隊僅10多名成員,籌備組設在西南二環的白紙坊。
對于萬建華從條件優越的招行來到一窮二白的籌備組的舉動,熟悉他的人都不太理解,但他毫無怨言,對銀聯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2002年,8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落戶上海。
随着銀聯的運行,萬建華也越來越堅信在未來商業銀行朝零售業務發展的方向中,銀行卡作為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的載體,市場将會前景廣闊。
從2001年至2007年,萬建華擔任中國銀聯黨委書記、總裁和首任董事長。中國銀聯從最初服務各商業銀行力求聯網通用,到創建民族銀行卡品牌,振興中國銀行卡産業,再到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隻用了短短7年時間。
回憶銀聯的創業,萬建華感覺就像趕火車一樣匆忙緊張,“企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往往稍縱即逝,而銀聯是幸運的,我們想趕的每班車都趕上了”。現在,“中國人走到哪裡,銀聯卡用到哪裡”的夢想也正在變成現實。
大多數人把創辦中國銀聯,稱為萬建華的第一次創業。但實際上,他還在五道口讀書期間,就和同學一起開始了金融創業的嘗試。1985年,畢業前幾個月,他配合齊永貴在鄭州創辦了中原信托投資公司。“齊永貴任第一任總經理,我給他當顧問。”萬建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應該算是我最早的創業生涯。”那時,他們每周六晚上去鄭州,周一再趕回北京寫畢業論文。
20多年來,萬建華除了蓋了中國銀聯這棟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樓”以外,另外還蓋了不少其他的“大樓”。
在招商銀行工作期間,他主持創建了國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現為“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長城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香港)江南财務公司,其中,長城證券是在合并深圳長城證券營業部和海南彙通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開創了國内首家券商整合的先河;後來,在江南财務公司的基礎上,又創辦了深圳新江南投資公司,這兩家公司後來整合到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在中國銀聯工作期間,創立了專門從事銀行卡收單專業化服務的全國性公司—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創立了國内首家從事金融數據外包服務的銀聯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他又創立了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通聯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籌辦了金浦産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上海國和現代服務産業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另外,他還曾任職上海國際集團,擔任集團總裁、副董事長。2010年,他擔任國泰君安的董事長,2014年起擔任證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可能是金融領域參與創辦新機構最多的人之一。”萬建華說,創業充滿挑戰,真正創業成功會有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創業和守業不同,創業過程要承受探尋業務定位、商業模式和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令他十分慶幸的是,到目前為止,參與創業的機構都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其中好幾家已經是業界聲名顯著的企業。
“創業者的人生,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态的、不斷變幻的、不斷組合的景色。創業生涯的感受與仕途不同,重要的不是高度,而是創業過程中豐富多彩的體驗和一種滿足感。”
萬建華很感念這一路的風景,“我想,這些年,離開五道口後的工作之路還是充實的、欣慰的,還是有些創業成功的成就感的”。
——原文刊登于《當代金融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