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華:經濟新常态下民營企業的春天

時間: 2016-03-14 17:0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新春伊始,中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2016312日,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2015春季班學生、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愛華走進五道口,與清華五道口師生分享了她對于經濟新常态下民營企業的發展思路。


非公經濟“三個不變”,民營企業政策利好

在今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新常态下,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堅持三個不變: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緻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這對于來自浙江紹興的民營企業家徐愛華來說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徐愛華1983年在浙江紹興一個小山村白手起家,從一台縫紉機的個體戶開始,在市場中摸爬滾打30多年,發展成為如今集運營服裝品牌、商貿流通、房産置業、金融投資和電熱柔性産業等于一體的華聯集團。她坦白地講到:“在改革開放最初時期,整個環境和資源都還是向集體經濟傾斜,對非公經濟這一塊還不是很支持。”1996年,她成為浙江省僅有的兩名全國人大代表候選人之一。

随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她感受到了國家對非公經濟的重視。“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剛從“兩會”現場來到Betvictor中文版的她充滿激情地講到:“現在中國對非公企業還是很重視的。國家出台了非常好的産業政策、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今天對我們民營企業來說确實是一個春天。”

作為一個通過自己吃苦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她非常看好中國的經濟形勢。原因有三:一,中國雖然企業和政府負債高,但是老百姓負債低,這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基礎;二,中國的中産階級崛起,有強大的内需市場,給了新企業創業空間和老企業轉型空間;三,中國基礎設施投入領先,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

政府應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

在今年的“兩會”上,徐愛華帶去了八個提案,涉及創新發展、農村養老體系完善、産業高端化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個提案是關于《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新創企業》。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徐愛華每年都要花三四個月專門去做調研。去年她去做機器人公司方面的調研,遇到了一家民營創業機器人公司。她看到兩名創業者6年來摸索出很好的技術産品,但是因為資金不足、市場打不開,隻能把房子抵押出去創業。“在中國來講,我認為他們的技術已經很先進,但當時他們甚至不知道怎麼撐過年?”徐愛華看到了這兩個創業者的不容易,也認可他們的産品,于是當場決定投資這家創業公司,幫助他們轉型。

在徐愛華看來,經濟新常态下,民營企業要創新,不僅是産品的創新,還包括管理模式、營銷渠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她采取的模式是将經營權交給創業者,華聯做商業模式和企業戰略的制定,這樣一來,企業隻要專心經營好産品即可。在他們共同努力下,這家公司今年估計可以盈利1000-3000萬,兩位創業者興奮了三天三夜沒睡覺。

從這次調研中,徐愛華看到了科技創新型企業創業的艱難,因為這類企業從創業開始風險和經濟負擔都非常的大。但是,在經濟新常态下,科技型創新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因此,她在“兩會”上提出“整個中國,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需要有扶持科技新創企業的産業政策和社會政策。”她建議:1,建立社會分攤機制。2,提高該類型企業營業稅起征點。3,建立專項基金進行扶持。

到場的Betvictor中文版碩士生向徐愛華提出了關于我國創新創業企業估值過高,如何才能從政策上從鼓勵更多的企業成長起來到鼓勵更多好的企業成長起來的問題。徐愛華回答到,中國太需要新的科技項目,中國有巨大的創業空間,但好的企業不僅要有好的産品,也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她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場會一步一步讓好的企業脫穎而出。

民營企業轉型,金融創新與社會責任感雙肩挑

經濟新常态下,轉型成為了政府和企業家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從60年代走來的徐愛華也認為要不斷順應新的形勢,對企業進行深化轉型。在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的學習,使徐愛華加深了對金融的了解,對未來的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我們做實業的,以前的思路就是吃苦耐勞,把産品做好就可以。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金融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很重要。”

在徐愛華投資了機器人公司後,公司在第一輪發展中獲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這還不夠,我們打算第二輪放開融資,讓更多的資金能夠對接上。”商業模式和資本模式的創新在徐愛華的意識裡越來越重要,她打算在學院學習更多的金融知識,為将來企業更好地深化轉型準備基礎。

除了對金融模式的重視外,社會責任感也是徐愛華一直在強調的。Betvictor中文版另一位同學現場提問一個關于共同富裕的問題,徐愛華表示,企業家對共同富裕應當主動肩負起責任。“我認為有這幾方面可以做,一個是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二是要保護好我們的生态環境,三是要履行好人大代表職責。”

在這三個方面,徐愛華都以實際行動來擔當,在提高員工福利待遇的同時,她還積極關注鄉村發展和工業污水治理問題,經過實地調研,提出了《推動新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建議》、《構建工業污水治理的法治保障》和《重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養老機制創新的政策推動》的建議。“我認為一個企業家重視社會責任感是本分,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什麼更多的理由。”

附:徐愛華在座談會中的發言内容

徐愛華:清華的老師、同學們,晚上好!首先我非常感謝清華Betvictor中文版的這個平台,讓我能夠來這裡跟大家分享與學習。實事求是講,我非常仰慕台下的同學,能夠考入到清華五道口來讀書!

對于“兩會”的精神,剛才姜明同學已經有了很好的诠釋。我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曆,我是1983年白手起家,創辦了一個私人企業,對非公經濟這幾個字既親切又有非常深的情懷,因為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環境都是公有為主,要辦個私人企業,真的要生存下來是很難的。當時我們那裡的鄉鎮企業比較發達,政府部門非常支持,但是非公經濟這一塊,當時是不支持的,後來慢慢一年比一年重視起來了。非公經濟改革開放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中國對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是非常重視。我的事業發展跟改革開放基本上是同步的,至今已經第33個年頭了。前兩天有記者問我為什麼習總書記說“三個不變”,我覺得是因為非公經濟一路走來确實非常不容易,大部分人都是草根出身,在資源方面、市場供給方面都是一步一步進步的。這幾年倒下去的民營企業也不少,他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确實有很大的功勞,這幾年需要轉型、升級、科技創新、适應全球經濟的發展,但是有些草根出身的企業家遇到了問題理念跟不上時代,就會面臨困境、破産、倒掉。

這次“兩會”,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理念,以後也會激勵很多創業者去創業,一般情況下都會在非公經濟領域内。在當前特殊的經濟環境下,習總書記說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要重新煥發中國的經濟活力與生機,非公經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支隊伍,也因此我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

第一,中國企業的經營者、創業者,比其他任何國家肯吃苦、會學習。西方國家的企業家周末會休息,中國現在的創業者根本沒有周末。肯吃苦、會學習,這個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第二,中國有非常好的産業政策。我覺得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拟的,我為了寫兩會建議也專門進行過調研,中國主要運用了兩個資源,一個是貨币政策,一個是财政政策。我可以告訴大家,中國的财政跟美國、其他西方國家的财政都不一樣,中國的财政是強大的,相對而言地方政府、企業負債高一點,但是老百姓負債其實并不高。美國是正好相反,政府負債是很高的,企業負債是很低的,老百姓的負債還是高的。所以中國今年會采取積極的财政政策,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下來的強大經濟基礎和實力,我們也要相信中國的産業政策支持,一定會優于其他任何國家。

第三,中國中産階級的崛起,建立了中産階級的經濟。這樣能帶給我們中國非公經濟、創業者強大的内需市場,這也是别的國家無法比拟的。它給了創業者巨大的空間,也給了傳統企業轉型的巨大空間。

還有一點,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所有國家當中也是非常顯著的。我上次去英國,英國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原來确實是很好,但是現在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中國能很快建好一條高速鐵路,一條新的地鐵。英國倫敦四年前在造一座橋,直到今天還在造,他們說造橋的錢是陸陸續續才到位,而且是造一點給一點的。

所以我覺得有理由相信,我們中國未來的前景會非常美好,美好到所有的國家都無法比拟。

我就講這些,謝謝。

 

問答環節:

主持人:我注意到徐愛華代表在議案中也提到怎麼樣讓這些創客、創業者們在失敗的時候有人兜底,政府怎麼來兜底,能不能跟我們分解一下您的議案?在座的同學如果畢業以後去創業,碰到問題該怎麼辦?

徐愛華:我這次兩會上的一條議案就是怎麼樣為科技創新企業建立社會承擔風險的機制。我去為兩會議案調研的時候,發現了一家機器人公司,兩個人創業創了五六年,産品很好,但是市場打不開,因為沒錢,他們已經把房子都抵押了。他們的産品非常好,有發明專利,還在中國國内肯定是最先進的,但就是不知道今年怎麼挺過過年。我說我來投資,經營你們來管,但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重塑,整個戰略的制定由我來做。我覺得創新不但是産品的創新,對企業來講經營模式、商業模式、營銷渠道的創新都非常重要。這樣一來,我估計這家公司今年就可以有上千萬的盈利,就算把他們救活了,兩個創業者興奮地三天三夜沒睡好覺。

科技型創新企業特别艱難,營銷環境、區域網絡要建好,并且從創業開始的不确定性和風險性就非常大,經濟負擔也非常大。所以,我寫了為科技創新企業建立社會承擔風險機制的提案,也引起了很多媒體人關注,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以及很多大型網站轉載。

關于企業轉型,我認為宏觀政策要透明,産業政策要準,變革政策要實,非公經濟要活,社會政策要支持。其實我認為科技型創新企業的發展還是産業政策和社會政策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意見當中也提到了詳細的建議,就是為創新型企業建立社會保障機制,并用我們強大的财政政策從經濟上支持這些創新型企業。我原來創業的時候沒享受過這些無息的财政資金扶持,我覺得目前是非常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的。

我覺得整個創新發展,特别是供給側改革裡面,都在鋪平道路,讓創新型企業為中國經濟的轉型與未來的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同學提問:我想問徐總一個關于創新、創業的問題。創新、創業公司在我國據了解一天能成立30萬家左右,但是在國際對标估值過程中,我國的創新、創業公司顯得估值太高,這就反應出我國的創新、創業企業的質量可能并不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睐。您覺得如何從政策上從鼓勵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成長起來?謝謝。

徐愛華:我覺得這位同學問得非常好。對比同樣的創新企業在國外的估值,國内相對很高,這也反應出中國太需要這方面科技創新類項目和行業,這就是中國巨大的創業空間。現在好多企業都在做并購,因為有的企業發展到有資金實力,但整個行業比較傳統,需要提升、轉型、并購的階段,好多企業會想并購同一家優質企業,被并購企業估值就會比較高。今天一家企業跟我說,本來想花7000多萬美金收購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結果碰到一家同類的德國企業,準備申請破産,隻賣2000多萬美金。我說怎麼樣扶持好的創業企業,形成良好的氛圍,也是這個意思。

在随着經濟的發展,中國也鼓勵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并購。我覺得全球經濟跟中國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我估計未來三至五年以内企業估值會更加接近,不會是中國的企業估值高,國外的企業估值低。但中國好的創業項目和企業相對而言還是會有競争力,因為中國的初創型企業的團隊沒有文化差異、資源差異,溝通都非常方便。同樣的企業,哪怕是國内創業企業價錢高一點,我還是會投國内的企業,因為文化背景比較接近,沒有什麼障礙。中國的政策也好、環境也好,對中國的創新企業有非常多的支持,《報告》當中原本的18項稅費,過去對小微企業免除,現在對所有企業都免了,其實這是一個信号,李克強總理講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政策環境肯定是會越來越好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