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确将“創新”提到增強國民經濟實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在的大背景下,創新也成為本次兩會最重要的讨論議題之一。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2014春季班學生、全國人大代表、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建議,國家各個相關部門,特别是科技部和工信部,應該盡快出台相關措施,盡快制定創客、創新、創業城市建設辦法,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工作,比如制定“三創”城市标準、确定“三創”城市評估依據和評審流程、并給予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等。

記者:目前國家已經将“創新”作為發展的重心之一,您提出建設“三創”城市,背後的考慮是這樣的?這與促進中國經濟轉型,保增長或者城鎮化有着怎樣的關系?
姜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人的城鎮化,再根本一些,人的城鎮化标準之一就是實現在城市裡的安居樂業。說到底城鎮化也是産業的聚集、就業的聚集。建設“三創”城市,有助于創新創業産業集聚,更好帶動區域産業和經濟發展。要建設“三創”城市,首先政府層面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創造利于創客們進行創新創業的沃土,把創客們集聚起來,從而把創新創業産業集聚起來,産生“四個集聚”,即人才集聚、資源集聚、産業集聚和創新集聚,通過這四個創新創業的集聚效應,彌補區域經濟産業鍊、産業機構和經濟結構上的不足,從而帶動區域産業和經濟快速發展。
記者:您也在做創客空間,其實現在各種孵化器都很多了,有很多其實經營的不是很好,那麼根據您的經驗,怎麼樣把優秀的創業者聚集到一起,并怎樣幫扶他們?其中孵化器、政府、還有一些風投、金融機構等怎樣合作?
姜明:通過在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的學習,我們更關注創業創新,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創業更容易,讓創業者更成功,打造創業全生态鍊。去年12月12日,我們在河南鄭州舉辦了首屆創客領袖大會,非常成功。根據我的經驗,其實政府都會對衆創空間都會有一些政策補助,包括房租的減免、稅收的減免等。政府将空間交給衆創公司來經營,衆創空間就會對項目進行挑選,也是有嚴格的篩選機制,後期還會有競争機制、考核機制,比如三個月或半年的時間内沒有動作或者起色,那麼會有末位淘汰制。
在這個過程中,在資金的幫扶方面,其實風投和金融機構都要考慮其風險和前景的,都會按照商業規則來遴選項目。即便是政府的引導基金,也都是商業化的運作,對項目進行專業的判斷。雖然風投成功概率也比較低,但是所投項目均是經過專業的判斷。這也是我到金融EMBA深入學習金融知識的原因之一。
另外,衆創空間并不隻是給創業者提供一個簡單的物理空間,還有很多有附加值的服務、比如培訓,找合夥人、股份設置、招聘等等,會幫助其整合各種資源。而服務的水平如何,對創業者幫扶程度如何,會因為不同的孵化器的水平、能力不同而不同。
記者:您1992年就開始創業,目前對于創業者來說與您當時的創業環境上來講是更難的還是更容易了?在目前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下,營造創新環境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姜明: 1992年和2015年是上個世紀和現在的世紀的差别,已經23年了,創業氛圍肯定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創業氛圍、環境一定要遠遠高于1992年創新和創業環境。目前我們已經确定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就是企業,那麼企業的主體就是企業家,需要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我一直認為,國力的較量在于企業,企業的較量在于企業家。我對22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發現一個善待企業家的社會,都會發展的很好。
因此在目前我們提出以“創新”來驅動發展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思考怎樣激發黨政幹部創新創優的能力,激發各地人才發明創造的積極性,激發企業家做強做大、走出去的積極性,來營造一個更好的政治家科學決策、科學家發明創造、企業家務實重幹的好的環境。所以我就在這樣的感情下做這樣的事情。
另外,還需要給非公經濟這支隊伍踏實肯幹的一顆定心丸,比如習近平主席今年兩會期間表述,還強調了非公經濟在當下的“三個不變”——第一,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第二,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第三,我們緻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這三個不變就是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而且習總書記還指出“親”“清”二字,對政商關系做了很好的闡述,我們确實需要很好的貫徹和研究現在黨政領導與企業家應該如何交往。就是對于企業家來說我們不行賄,對于官員來說不要受賄,也不要索賄,清清白白的。因為政府發展經濟還得依靠企業,企業想做好也離不開政府,因為在中國是政府經濟學,政治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政治,官員離不開企業,企業離不開官員,隻有這樣一個官員和企業的兩輪驅動,兩個發動機都發動起來,中國經濟才能夠行穩緻遠。
記者:您對目前的創業者有何建議?
姜明:鼓勵年輕人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聽人講,根據研究成果,38歲創業是最容易成功的。其實職業選擇有很多種,比如政、學、商。從商又分為選擇到外資、國企、民企。到民企又分為選擇成熟類民企、發展中的民企、創業民企。我個人覺得,選擇創業無疑是風險最高的一個職業。而且如果一個畢業生一畢業就直接創業,成功率确實較低,因為經驗不夠。因此要創業,最好先選擇在一家企業工作三五年,期間邊看邊學邊思考,對企業的運作、企業的管理模式、對市場、外部環境都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這就是創業者始終心懷創業的夢,但是需要5年左右的經驗積累。很多創新類公司一舉成名,其實創始人都是有很多工作經驗,有些甚至在一家企業中做到副總裁才出來創業的,因為在工作中他們找到了痛點,并思考出了解決痛點的方法。因此我對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夢、境、幹、思、德。”首先一定要有夢想,是創業的時代。創業改變命運,創客改變世界。第二個就是要有境界,有了境界才能有格局、有了格局才能有胸懷,有胸懷才能團結更多的人。第三就是踏實肯幹、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一片天地。再者需要有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精神。再就是需要有很好的品德,要有美德和公德。
記者:在您看來現在的創業機會究竟在哪裡?
姜明:雖然今天創業的環境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但是今天創業的方向和機會确實和我當時創業的時候大為不同。1992年更多的是勞動緻富,我們很多人都是草根通過創新創業來取得了成功。但是今天在創業的時候,草根的難度就比較大了。今天是一個知識的時代、智力的時代,不再是以前那個隻需要吃苦耐勞就行了的時代。今天的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創業成功,需要靠創新、科技、人才、知識、智能驅動。
包括很多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也都是注重這些,今年兩會上,Betvictor中文版名譽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金融機構要支持科技創新的小微企業。因此,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靠科技驅動。而談科技肯定是需要受過教育的,需要有知識和能力的人來進行科技創業。
所以今天創新創業的方向總體上是科技創新。機會存在于兩個方面,主要一方面就是新技術、新材料,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就是目前中國還有痛點存在的領域,該有的服務還沒有服務,比如滴滴打車就是抓住了出租車的行業的痛點,解決了怎麼樣讓人更方便出行。這些原來靠政府的創新、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