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互聯網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各國應該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動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開創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助力。中央電視台觀察員白岩松對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吳曉靈進行了專訪,她就網絡的共享共治談了自己的看法。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以下是吳曉靈專訪實錄:
我對這次大會提出來的“共享共治”這個詞感觸非常之深。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一次分享科技發展、改變生活的非常好的機會。而互聯網确實也是一個雙刃劍,既可以給我們帶來方便,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總書記16日上午說的,有可能有隐私權的侵犯,還有一些網絡犯罪等等。所以在這樣一個網絡上,我們又需要共治,既給大家帶來了共享的好處,還要通過共治讓我們的網絡更加陽光、更加公正,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覺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成本,使得過去不能被傳統金融所服務的一些群體能夠得到金融服務,而且正因為有這麼多的互聯網企業積極地想進入到金融業中來,有的盡管打了擦邊球或者是犯了錯誤,但是畢竟觸動了現在的傳統金融。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業這個過程當中,對傳統金融機構的覺醒,讓它們很好的來改變自己、适應社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享受經濟成果。
如果讓我說互聯網思維是什麼,我認為是客戶體驗,還有就是共享共治。我認為這是互聯網思維非常核心的兩點。互聯網企業特别注重客戶體驗,隻要客戶體驗不好就抓不着客戶。但是我們傳統金融最大的問題就是“店大欺客”。從新中國建立以來就一直把金融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一個宏觀管理部門,就是為國家服務,為國營企業服務,為大企業服務,沒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精神,也沒有為個人服務的精神。老百姓從來沒有自己支付的工具, 過去主要是靠現鈔。國外老百姓怎麼積累起來的信用?就是靠支票。他的支票從來不透支,就說明他信用好,他能夠按時交稅,說明他的誠信好,所以他的信用的積累是靠這些。而我們國家從來就沒有很好的把老百姓的金融服務放到第一位,老百姓唯一的權利就是積極儲蓄,支援國家建設。
我想互聯網确實是能夠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非常好的技術手段。傳統金融機構所做的很多業務,通過互聯網能夠一直下沉到小微企業和個體,因為小微企業和個體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我認為未來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應該主要在信息加工、金融的服務外包上發力,對接傳統金融。
(綜合央視東方時空、共同關注、朝聞天下等相關采訪内容,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