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假,Betvictor中文版派出4支寒假實踐隊伍,以“學思踐悟二十大,青春聚力現代化”為主題,同學們分赴北京、江西、貴州、青海,了解金融科技發展前沿動态,調研普惠金融助企成效,探索金融如何助力鄉村振興與實體經濟發展,砥砺金融報國的青年擔當。
“我們的幹部們隻要多學習,多實幹,聽黨中央的指揮,跟黨走,感黨恩,就有前途,就能帶領老百姓走緻富路,走小康路。”
——黃大發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幹部傾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群衆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将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湧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迹。
今年寒假,Betvictor中文版貴州遵義支隊來到“當代愚公”黃大發的故鄉——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實地參觀“大發渠”與“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拜訪黃大發老人的愛人徐開美,從不一樣的視角體悟這位黨員先鋒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時代精神。

圖為貴州遵義支隊在大發渠合影留念
黃大發是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人物。作為村支書,黃大發帶領村民曆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團結村(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曆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在2021年2月25日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肯定了黃大發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感人事迹。

圖為“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
實踐支隊來到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黃大發故居),看到“七一勳章”、“時代楷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獎狀挂滿了黃大發的老屋,其中不乏各地慕名而來學習、參觀的人送來的錦旗。

圖為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懸挂的錦旗
陳列館保留着黃大發故居的陳設,老竈台、舊木床、烤火爐都記載了黃大發一家修建水渠的故事。當時黃大發家的竈台壞了,修建水渠一點水泥灰掉落在地上,黃大發的妻子想掃一點回家修補家中的竈台,卻被黃大發老人立刻攔下,“公家的東西,一分一毫都不能占!”因為竈台失修,黃大發家那時候洗了好幾天冷水臉。黃大發家的竈台到現在也還是破破爛爛的,支隊成員不禁感慨黃大發老人的大公無私、一心為民。
支隊成員了解到這些小故事,對黃大發老人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大發正是有着堅定的信念,才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主動攻堅克難,甯肯自己多吃點苦,也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他是一位值得欽佩贊揚的人民公仆,也是我們當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圖為貴州遵義支隊在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合影留念
黃大發一生勤勞簡樸,2018年,黃大發舊居被征用作為文物進行保護,他們一家才搬了出來,在舊居後面新建了房屋。屋外老兩口收拾得幹幹淨淨,屋内隻有幾件簡單的家具電器。如今,老兩口靠務農養豬為生,一家人依舊生活得很樸素。黃大發因公務不在家中,實踐支隊便拜訪了他的妻子徐開美。

圖為黃大發現居住所的陳設
從徐開美老人的回憶中,實踐支隊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黃大發是如何從一個孤兒到民兵,成長為大隊長、村黨支部書記,再到道德模範、時代楷模的奮鬥曆程。黃大發和妻子始終保持初心如磐,堅持不懈地修建這條天渠,徐開美說,當時300多噸水泥,我們一家老小共同上陣,從160多裡遠的龍坑一車一車運回草王壩,為了搶進度,不分晝夜寒暑,每天堅持苦幹到天黑後,才打着火把回家……
這條渠上,黃大發付出了30多年的青春,作為妻子的徐開美,一直都是黃大發最堅實的後盾,她始終站在黃大發的身邊,對丈夫的想法和行為,她很少提出異議,在修渠的歲月,地裡的農活、養殖的牲畜還有五個年幼的子女,幾乎都交給了徐開美;修渠遭到反對,有村民來家中搗亂、破壞莊稼地時,她也沒有對丈夫有任何怨言。徐開美說,我和大發修建水渠的初心是一緻的,就是要改變家鄉貧窮面貌,讓老百姓過上美滿的生活。

圖為支隊成員對徐開美子進行訪談
修渠引水給團結村帶來了巨變,大發渠猶如一道曙光,正逐漸改變着這座村子的命運。近年來,在黃大發的精神感召下,團結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起中藥材、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精品水果,養起了肉牛、生态豬和蜜蜂,解決就業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大關。2019年底,團結村順利脫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但黃大發依舊沒有停下腳步,除了解決了草王壩的人畜飲水和糧田灌溉以外,還着力解決村民出行道路、孩子教育、用電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草王壩的村民。
“忠誠勇敢、永不放棄、清白幹淨、一心為民”,這是黨和人民對黃大發的評價。通過實地深入了解黃大發的生長環境和傳奇故事,實踐支隊全體成員深受大發精神所啟迪,黃大發的務實、忠誠、廉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傳承。作為清華五道口人,我們更要信念堅定、政治忠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像黃大發老人一樣,用身體力行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供稿:Betvictor中文版貴州遵義實踐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