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寒假實踐走進青藏高原

時間: 2023-02-16 14:2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3年寒假,Betvictor中文版派出4支寒假實踐隊伍,以“學思踐悟二十大,青春聚力現代化”為主題,同學們分赴北京、江西、貴州、青海,了解金融科技發展前沿動态,調研普惠金融助企成效,探索金融如何助力鄉村振興與實體經濟發展,砥砺金融報國的青年擔當。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奶牛的耳朵上都有黃色的耳标,那是它們的身份證,用來實時報告奶牛的健康數據,給他們搭配營養早餐......”青海省西甯市湟中區生态奶牛養殖場裡,一群學生正扛着足有20斤重的攝影機,為村裡新建的奶牛場開展帶貨直播。十餘個身影在冬日青藏高原的午後暖陽下來回穿梭,給新鋪的水泥路面留下一幅幅精美的皮影——他們便是Betvictor中文版赴青海實踐支隊。

2月1日至10日,在Betvictor中文版研團指導下,來自Betvictor中文版、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舞蹈學院、魯迅美術學院5所高校的18名學子,走入了青海省西甯市湟中區的鄉野:直播帶貨、反詐宣講、文創設計、建築規劃,來自金融、法律、美術、建築等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各自貢獻所學,為冬日高原帶來一抹暖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一場直播:“我們為高原好物代言!”

進入“清華五道口”直播間,映入眼簾的是兩個青春美麗的姑娘:王恩哲梳着麻花辮,衣服上“清華”兩個字閃閃發光;劉文怡披着及肩長發,眉眼間是滿溢的笑意。她們面前是各類青海特色農産品與非遺文化産品:長得标緻又紅火的高原草莓、“玉兔呈祥”包裝的酸奶、做工精緻的銀銅器、紋樣獨特的藏毯……而她們的背後,是一抹熟悉的清華紫——實踐支隊的隊旗在牆上貼得工工整整。

圖為同學們做直播主播

“這次直播的産品都是我們在調研中一樣一樣收集起來的,是純公益的推介直播,希望能把村裡的好物推薦給大家,讓學生們接地氣,也讓村民們有收入。”負責導演的陳信鵬和劉傳蛟直言本次直播的初心。為深入了解每件産品的生産過程及質量,同學們往來于湟中區各村鎮,踩過濕滑易跌的冰面,吃過高原牧場的揚沙,采過鮮翠欲滴的蔬果,也摘過漫天閃爍的晚星。夜以繼日,星月兼程,他們才終于集齊一批高原好物,實實在在地立足鄉親們的需求,為觀衆帶來一場異彩紛呈的直播。



圖為直播間内同學們推介的産品

一次設計:“把清華校門‘搬’上青藏高原!”

“楊師傅,您看這樣可以不?我們加點清華的新鮮圖案,然後把藏毯做一小塊貼上來,就是一個藏毯味道的小包包!”湟中區加牙村的一個扶貧車間裡,同學們正圍着一位叫楊永良的老師傅,熱烈探讨着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藏毯的設計思路。

自古以來,藏毯便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以“藏北羊毛”為原料,手工紡紗、植物染色,采用獨特的打結方法手工編織而成,被藏民用于坐墊、地毯、鞍毯等,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又兼具古樸自然之美,與波斯毯、東方毯并稱世界三大名毯。

然而,步入現代社會,人們逐漸有了更加豐富的生活用品可供選擇,藏毯産業面臨迫切的轉型壓力。由于采用了特别的羊毛材質和編制技藝,藏毯比普通毯子更加粗厚,也就限制了藏毯的其他應用場景——做成床墊?毯子太粗糙,容易傷到皮膚;做成保暖毯?毯子太笨重,蓋起來不舒服。而且,一張40厘米見方的手工藏毯,如果圖案略微複雜,人工成本就要上千,很難打入大衆市場開展推廣。

非遺難傳承,“清年”有辦法。本次文創負責人呂豫軍和孫子涵建議走IP+藏毯的文創周邊産品設計之路。以清華為例,把清華元素融入創新圖案設計,最後在圖案上或者四周點綴小塊藏毯,以此降低産品成本。同時,選取書包、圍巾、筆袋、帽子、抱枕等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産品作為加工對象,最大可能地拓寬藏毯的應用場景。

圖為當地村民展示同學們所設計的文創産品楊永良展示同學們所設計的文創産品

一出小品:“清華學子竟在村内‘大肆行騙’?”

“哎喲小王啊,這個月的錢,怎麼還沒到賬呢?我這都要趕不上娶媳婦了啊!”随着劉暢的一聲哀嚎,場下爆發出陣陣掌聲和笑聲,在拉脊山的群峰間回蕩。

這是支隊宣講組的創意。為了學以緻用,同學們将早早準備好的反詐宣講資料帶上了青藏高原。到了之後才發現,村民們都上了年紀,聽不太明白普通話,炒股、投資那一套反詐材料更是根本搭不上邊;村裡又沒有大型投影設備,想要借助PPT一頁頁介紹反詐知識,簡直是癡人說夢。

“為了讓宣講接地氣、有時效,我們立馬轉變了思路,把宣講改成小品,鄉親們更好接受。”參與主演的夏鐵木如此介紹本次宣講的思路。從得知需要轉變思路,到起草台詞、彩排,同學們隻花了兩小時——對宣講的熱情、對鄉村振興的投入,讓他們高效轉換思路,為鄉親們上演了一場異彩紛呈的新春反詐大戲,切實豐富了村裡百姓的精神生活。

圖為金融反詐宣講現場

一張草圖:“清華學子跑上青藏高原蓋房子!”

“這邊是貫穿整條村的中心路,這是民宿院子,再邊上是購物中心......”來自建築學院的關翔宇正給村兩委彙報村内引流民宿的設計思路。

這次實踐中,來自青海本地的關翔宇和劉彥君,以兩人之力承擔起了群加鄉土康村兩處民宿的設計。作為西甯市内唯一一個藏族自治鄉,群加鄉坐落在巍峨的拉脊山下,土康河穿鄉而過。依托群加國家級森林公園,當地成為了西甯人民的“後花園”,但遲遲沒有得到開發。

近年來,随着鄉村旅遊的日益興盛,村裡也開始着手發展鄉村旅遊,其中民宿便是引流的關鍵。同學們一邊扛着測繪和航拍設備,在村内的幾處建設用地中,精心挑選最佳觀景地;一邊在戶與戶之間東奔西走,了解村民最迫切的生活需求。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村内缺乏購物和洗浴設施,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要跑到其他鄉鎮購買。”負責入戶調研的鐘梓濱介紹。為此,同學們在設計圖中加入了購物中心、咖啡廳等休閑便民設施,既助力民宿産業發展,也能滿足村民需求。

圖為關翔宇在村内開展測繪工作

冬日高原,冰峰雪嶺,曠野無邊。但正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天,遇見了這樣熱情如火的鄉民,才讓同學們更加心潮澎湃,希望盡己所能為當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難忘青海,青春之海;日月不長,情誼非短。西域聖境,一手承接滿天星月,一手擁攬滿懷冰雪;鄉村振興,一腳浸潤泥土芬芳,一腳邁步晨光昂揚。”這是同學們獻給青海鄉村振興事業的情詩,更是清華學子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筵席有散,故事未完;青藏高原上,鄉村振興的故事定将由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奮力書寫。

圖為支隊成員合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