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乃祥做客第三十九期“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圍繞“建設自願減排市場 服務雙碳目标實現”主題分享觀點。本期講座由Betvictor中文版講席教授、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東主持,線上舉辦、全網直播。

圖為王乃祥
主要觀點如下:
1.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應對氣候變化可以從政策手段和技術手段兩個維度開展工作。政策手段包括直接控制、經濟手段和公共參與,技術手段包括節能技術、新能源技術和固碳技術。
2.建立碳定價機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之一。碳定價機制對溫室氣體排放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給予明确定價,通過引導投資行為,解決外部性問題。
3.目前我國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從構建基本制度框架、明确市場優先支持領域、搭建完成全國統一的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三方面開展建設工作。
講座開始,王乃祥首先分享了一組數據,強調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據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觀測到的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一半以上的原因是由溫室氣體濃度的人為增加和其他人為強迫共同導緻的。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增加約1.1℃,全球地表溫度比過去12.5萬年中的任何時期都要高,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在此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并形成全球共識。據統計,全球已經有約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在12月13日剛剛落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上(簡稱COP28),與會代表首次就争議焦點“轉型脫離化石燃料”路線圖達成一緻。
王乃祥指出,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從政策手段和技術手段兩個維度開展工作。政策手段包括直接控制、經濟手段和公共參與,技術手段包括節能技術、新能源技術和固碳技術。具體來看,應對氣候變化涉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和适應全球氣候變化三種途徑。其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植被破壞和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等方式。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适應全球氣候變化可以通過提升重點領域适應能力、加快适應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适應類科技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建立碳定價機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之一。碳定價機制是指對溫室氣體排放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給予明确定價的機制,通過引導投資行為,從而解決外部性問題。碳定價機制通常包括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等形式。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包括強制市場和自願市場兩個平行市場。強制市場以碳排放配額為交易标的,由政府發放或拍賣,最終實現履約清繳。自願市場以項目減排量(碳信用)為交易标的,通過減排項目運行,代替配額履約清繳、進行碳抵消。其中,碳排放和碳移除是碳信用的主要類型。減少碳減排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提升、避免甲烷排放、減少烈性溫室氣體使用及排放與減少農業生産排放等途徑實現。增加碳移除可以通過技術移除和碳彙實現。
從全球碳交易機制的發展情況來看,全球碳市場所覆蓋的碳排放量體量呈現上升趨勢。據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發布的《全球碳市場進展2023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月,全球共有28個碳市場正在運行,覆蓋了全球17%的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的5%增長了3倍有餘。這28個碳市場所在地區占全球GDP的55%,占全球人口的1/3。在歐盟、北美(WCI和RGGI)、英國、韓國和新西蘭等全球主要碳市場中,歐盟碳市場在交易量和交易額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雖然是全球碳市場中覆蓋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但交易量和交易額均與歐盟碳市場存在差距。
聚焦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國際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可根據管理機制分為國際機制、國家或區域機制以及獨立機制三類。國際機制是指受國際氣候公約制約的機制,通常由國際機構管理,國家或區域碳信用機制一般隻受到本國、本省或雙邊國家的制度約束,主要應用于輔助各區域和國家碳市場的履約。獨立機制是由獨立第三方管理的碳信用機制,主要存在于自願減排市場中,供做出減排承諾的企業購買和使用。
從我國碳交易機制的建設情況來看,我國碳市場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組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電力、鋼鐵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進行管控,通過交易降低減排成本。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對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彙、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環境友好型技術/項目提供市場化激勵渠道。碳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是目前我國碳市場交易的兩類基礎産品。
我國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起步于201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發改氣候[2012]1668号),該文件确定了CCER項目工作流程,明确了CCER項目審定與核證機構的備案要求、工作程序和報告格式。近期,我國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正從三方面有序開展。
一是構建基本制度框架。2023年10月20日,生态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生态環境部 市場監管總局令第31号),建立保障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有序運行的基礎性制度,突出“自願”屬性,強化項目業主和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主體責任,按照“能公開、盡公開”的原則,要求各市場參與主體及時、準确披露項目和減排量信息,全面接受社會監督。11月,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和北京綠色交易所分别發布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注冊登記規則(試行)》、《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和結算規則(試行)》(綠交文[2023]76号)。
二是明确市場優先支持領域。從社會期待高、技術争議小、數據質量有保障、社會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領域起步,生态環境部于10月24日首批發布了造林碳彙(CCER-14-001-V01)、并網光熱發電(CCER-01-001-V01)、并網海上風力發電(CCER-01-002-V01)、紅樹林營造(CCER-14-002-V01)四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環辦氣候函[2023]343号),為自願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提供了主要依據。
三是搭建完成全國統一的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生态環境部組織建成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為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和減排量提供登記、交易等服務,保障市場安全、穩定、有效運行。作為雙碳管理公共平台,北京綠色交易所于8月先後發布了《關于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系統賬戶開立的通知》、《關于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系統交易相關服務安排的公告》,明确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系統于8月17日起開通開戶功能,接受市場參與主體對登記賬戶和交易賬戶的開戶申請,同時明确了CCER新舊交易系統銜接問題。
随後,王乃祥詳細介紹了參加CCER交易需要經過開立賬戶、項目登記、減排量登記等步驟。其中,賬戶開立類型包括全國重點排放單位、地方重點排放單位、項目業主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法人和組織。交易方式包括挂牌協議、大宗協議、單向競價三種類型,主要以挂牌協議、大宗協議方式為主。
講座最後,王乃祥總結到,北京綠色交易所未來将持續強化綠色交易服務、綠色公共服務、綠色雙碳服務和綠色金融服務四大核心業務,打造雙碳管理公共平台和國家級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北京綠色交易所将服務好全國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紮實做好交易平台運營,主動參與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研究,積極加強CCER市場能力建設,研究探索交易融資協同機制,持續關注自願減排市場國際合作的可能性,持續擴大市場參與人體系,為環境權益定價、為低碳發展賦能,助力國家“雙碳”目标實現。
嘉賓簡介
王乃祥,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Betvictor中文版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在讀,Betvictor中文版金融EMBA首期學員,并取得正高級經濟師職稱。現任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兼任首都要素市場協會會長、全聯并購公會副會長、中國環境學會碳交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