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論道丨董文娟: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政策比較

時間: 2024-04-02 08:48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4年3月22日,Betvictor中文版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文娟做客第四十三期“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圍繞“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政策比較”主題分享觀點。本期講座由Betvictor中文版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高級研究專員黎菁主持,線上舉辦、全網直播。

主要觀點如下:

1.氣候變化本質是發展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環境、安全、能源、糧食、健康、科技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問題,實現協同增效。

2.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呈現增長趨勢。因此,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比發達國家短得多,同時也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3.少數經濟體主導着全球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部署,低碳科技創新投入和産出呈現高度不平衡的國際格局。專利申請逐漸從供能技術轉向終端應用技術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能源系統低碳轉型是重中之重,大國之間的競争從研發向供應鍊安全和制造業延伸。

4.主要經濟體在減排措施與技術部署方面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各國均依托本國比較優勢,制定中長期科技創新戰略,統籌部署人才、基礎設施、資金支持、技術研發,積極構建區域創新生态系統,彌合區域差距。

講座開始,董文娟首先指出氣候變化是指,由于化石燃料燃燒和毀林、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導緻的全球變暖、加劇極端天氣等氣候異常情況。氣候變化歸根結底是由于人類粗放發展方式所導緻,是一個發展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不能就氣候談氣候,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大系統中,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環境、安全、能源、糧食、健康、科技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問題,實現協同增效。要求我們要轉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方式,加速轉型創新,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随後,董文娟分别介紹了歐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碳中和政策、路徑與技術選擇。她表示,主要經濟體在減排措施與技術部署方面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在提到我國碳中和路徑時,她指出,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面臨的減碳壓力更為巨大,轉型戰略與路徑受到全球廣泛關注。例如,美國、歐盟和日本能源消費結構以油氣為主,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基本脫鈎,且均已實現碳達峰。而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呈現增長趨勢。因此,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比其他國家短得多,同時也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接下來,董文娟指出,碳中和經濟具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下技術疊代速度明顯加快、清潔能源經濟的機會正在到來。從需求來看,淨零排放需要在技術創新和應用方面實現巨大飛躍。例如,供應側加速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技術應用,交通、工業和建築部門電氣化,擴大清潔氫和其他低排放燃料的使用,投資于減排技術,包括負排放技術等。然而實際上,全球實現碳中和技術部署與應用進展緩慢。到2050年,全球深度減排所需的技術中有一半仍處于研發和示範階段,在2030年前需要積極部署。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的盤點,隻有太陽能光伏、電動汽車和照明技術的應用規模符合1.5°C路徑,超過50%的技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超過1/3的技術還沒有走上正軌。

她進一步指出,低碳科技創新投入和産出呈現高度不平衡的國際格局。少數經濟體主導着全球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部署。北美、歐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合計占全球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公共支出的97.5%。從科技創新的産出來看,日本、中國、美國、德國和韓國合計占所有清潔能源專利申請的90%以上。從全球低碳技術的特點來看,專利申請逐漸從供能技術轉向終端應用技術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低碳能源技術也正在成為世界投資的新風口。能源系統轉型是重中之重,大國之間的競争從研發向供應鍊安全和制造業延伸。

同時,主要經濟體都出台了科技創新戰略,包括建立創新基礎設施和平台、通過政公共采購支持科技創新,建設國家創新生态系統、彌合區域間創新的鴻溝,培養、吸引并留住科技人才,改善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完善創新政策體系等。各國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用于知識生産,建立産學研合作平台或計劃,從而推動知識轉化與知識擴散。在支持創新企業方面,各國積極改善企業融資渠道,重點支持創新企業增加它的資金的可獲得性,利用自身優勢支持企業獲得資金;提出系列培訓和支持計劃;設立政府轉讓、技術轉讓的辦公室,促進信息披露,推動政企合作。

在談到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進程的特點時,董文娟表示,我國科技創新總體上仍處在追趕階段并呈現出明顯的追趕型創新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研究能力不斷增強,但創新能力不足;二是總體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但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三是全球産業分工和創新格局正在重塑,研發與創新活動開始不斷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中國城市開始進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視野;四是中美科技脫鈎趨勢明顯,國際合作日益困難,控制地緣政治風險成為創新追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五是科技創新法規仍有待完善。

我國低碳能源技術創新和制造位于世界領先水平,在可再生能源制造、電動汽車制造方面已經建立了技術、産業和市場優勢。然而,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的多個維度上和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在研發投入、制度創新和下一代前沿技術引領方面。

講座最後,董文娟從頂層設計、能源轉型、生态系統、關鍵技術、企業創新和國際合作六個方面,總結了國際科技創新戰略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她建議,完善國家創新生态系統,彌合區域創新差距,培育城市作為國際創新中心;将關鍵産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關注關鍵技術領域基礎研究,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向市場轉化;支持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拓寬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将科技研發前瞻性和商業化作為工作重點,積極部署多元化政策支持;深化國際低碳領域創新研發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低碳科技創新國際制度建設,發揮引領性作用。

嘉賓介紹

董文娟,Betvictor中文版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政策、全球氣候融資與治理。科協雙碳叢書《全球氣候治理導論》執行副主編、《讀懂碳中和》執行主編,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athways和《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作者之一, 2014、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國低碳發展報告》執行主編。

講座介紹

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方向,綠色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平衡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有效利用市場機制和政策激勵來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實現、以及有哪些可借鑒的低碳轉型路徑,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讨論。為探索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Betvictor中文版主辦、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承辦了“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雙周系列活動,邀請國内外傑出的專家學者 ,就“碳中和”、綠色金融、ESG、氣候風險、可持續發展等前沿問題開展專題講座,促進前沿學術與政策研究和行業實踐探索的交流對話。

點擊此處觀看講座回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