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财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陝晨煜做客第四十五期“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圍繞“銀行做出綠色承諾會變得‘綠色’嗎?”主題,分享了近期與合作者共同撰寫的論文Do Banks Become Green when They Make Green Commitment? (Shan and Shi, 2024)。
為加強觀衆“沉浸式”學習體驗,本期講座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邀請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擔任現場主持。

主要觀點如下:
1.具有更高ESG評分的銀行更有可能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
2.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銀行明顯增加了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的發放,同時減少了對新污染企業的貸款支持,與新污染企業建立關系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
3.盡管銀行在公開層面做出了綠色承諾,但銀行在作為參與貸款方的角色中,仍然存在與綠色承諾不符的行為。
講座開始,陝晨煜首先提到,《巴黎氣候協定》旨在将本世紀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内,但是其執行效果卻面臨着多重挑戰。因此,201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推出了《負責任銀行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 PRB),旨在引導全球銀行業邁向可持續發展。該原則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标和《巴黎氣候協定》,由132家銀行共同發起,至今已有超過320家銀行簽署,覆蓋全球超過50%的銀行資産。《負責任銀行原則》要求簽約銀行的戰略和運營實踐與可持續金融原則保持一緻,并持續進行信息披露。簽約《負責任銀行原則》對銀行來說,是提升形象的機會,但也可能帶來短期成本增加和财務表現下降的風險。
考慮到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的自願性質,簽約銀行可以靈活決定其披露内容。銀行可能選擇性披露綠色承諾的行為,而隐瞞對污染企業的持續支持,從而塑造一個虛假的環保形象。為了探究這一問題,陝晨煜與其團隊聚焦于簽署了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的銀行,通過分析銀行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ESG概況和貸款實踐的變化,以及借款企業的環境績效,來評估這些銀行在簽署該原則後的貸款決策與其公開的綠色承諾是否一緻。
在研究過程中,文章采用了2017年至2022年間來自27個國家的銀行樣本數據。樣本中包含了已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的銀行和未簽署的銀行。這些銀行以主承銷商的身份向數百家美國借款人提供了新貸款,總計涵蓋數千筆不同的貸款交易。
随後,陝晨煜介紹了文章的研究方法。文章首先構建了一個銀行層面的回歸模型,用于分析銀行的綠色承諾與其發起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SLLs)之間的關系。其次,文章構建了一個銀行-企業層面的回歸模型,用于分析銀行在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是否避免與污染企業建立新的貸款關系。最後,構建了一個貸款層面的回歸模型,用于進一步驗證銀行是否減少了向新的污染企業借款人的貸款金額。
模型的因變量包括銀行是否發放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銀行是否與企業建立新的貸款關系、以及銀行向企業發放的貸款金額。自變量包括銀行是否簽署了《負責任銀行原則》以及企業是否為污染企業(基于其是否披露有毒物質釋放)。控制變量包括銀行特征(如規模、盈利能力、杠杆率和淨利息邊際)和企業特征(如總資産、盈利能力、杠杆率和利息保障倍數)。
接着,文章從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和廣延邊際(extensive margin)層面分析了銀行的貸款決策。在廣延邊際層面,研究關注了銀行是否發起新的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是否避免與污染企業建立新的貸款關系,以及是否減少了向新的污染企業借款人的貸款金額。在集約邊際層面,文章進一步分析銀行如何調整其貸款條款(如金額、定價和其他條款)以及作為參與者貸款人的角色。
通過構建多個回歸模型,研究發現,第一,具有更高ESG評分的銀行更有可能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第二,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銀行發放了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與未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的銀行相比,這類銀行在貸款發放上有明顯的增長。第三,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銀行會減少與新的污染性企業建立貸款關系的傾向。
上述研究表明,銀行的貸款策略似乎與其綠色承諾保持一緻。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銀行在作為參與貸款方時的貸款決策強度和資金來源情況。因此,陝晨煜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有些銀行簽署了《負責任銀行原則》,但在給污染企業或高碳排放企業提供貸款方面,并未出現顯著的降低趨勢。從不同維度來看,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的銀行在向污染企業發放貸款時,未表現出明顯的縮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貸款的銀行反而增加了對這類企業的貸款頻次和金額。此外,雖然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後銀行的估值有所提升,但沒有證據表明銀行對污染企業采取了更高的貸款利差或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講座最後,陝晨煜總結,銀行在公開層面做出了綠色承諾,并在某些方面付諸實踐,如增加可持續發展挂鈎貸款的發放和減少與新的污染企業的合作,但在其作為參與貸款方的角色中,仍然存在與綠色承諾不符的行為。這顯示出銀行的綠色承諾與實際可持續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她呼籲非政府組織在對金融機構進行ESG納入的審查時應更加嚴格,以确保這些承諾能夠真正落地執行。
嘉賓介紹
陝晨煜,上海财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上财滴水湖高金ESG金融項目主任,中美富布賴特學者,香港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ESG、公司金融、銀行和信用市場。研究論文發表于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e等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曾多次入選西部金融年會(WFA), 歐洲金融年會(EFA), 中國國際金融年會(CICF), 金融中介研究年會(FIRS)等學術會議,并獲得中國國際金融年會最佳論文獎(CICF Best Paper), 華人金融協會最佳論文獎(TCFA Best Paper),亞太金融市場年會傑出論文獎(CAFM Outstanding Paper)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項目,自科重點專項項目子課題負責人。擔任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副主編。
講座介紹
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方向,綠色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平衡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有效利用市場機制和政策激勵來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實現、以及有哪些可借鑒的低碳轉型路徑,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讨論。為探索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Betvictor中文版主辦、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承辦了“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雙周系列活動,邀請國内外傑出的專家學者 ,就“碳中和”、綠色金融、ESG、氣候風險、可持續發展等前沿問題開展專題講座,促進前沿學術與政策研究和行業實踐探索的交流對話。
>>更多精彩内容 ,點擊此處觀看講座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