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寒假,“豫見清年”水利系-Betvictor中文版赴河南實踐支隊的14位同學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
在清晨的熹光中趕路前行,在深夜的月色中伏案總結;在凜冽的寒風中體會基層之辛勞,在漫天的大雪中感受中原之美……今年寒假,Betvictor中文版“豫見清年”水利系-Betvictor中文版寒假赴河南實踐支隊前往河南新鄉、鄭州和南陽三地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學習基層鄉村間的治理經驗,聆聽廣闊田野上的選調之聲,看中原大地泛起浪花朵朵!
新鄉縣東大陽堤村:文化引領,凝聚基層向心力
實踐支隊初入東大陽堤村,走在寬闊的柏油馬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兩側溫馨典雅的建築,以及各式各樣的文明标語和指示牌,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湧上了每個人的心頭。

圖為實踐支隊參觀東大陽堤村

圖為實踐支隊聽講解員介紹東大陽堤村
“發展靠群衆,群衆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文化。”東大陽堤村黨支部書記陳來勝為大家分享本村的治理心得。陳書記年近古稀,隻見他筆直地站在村内黨群活動中心的展闆前,操着一口純正的河南方言,繪聲繪色地為大家講解着本村的治理經驗,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基層治理社會實踐課。

圖為陳書記介紹基層治理經驗
“我們東大陽堤村遵循‘每月一主題,月月有活動’的理念,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要陣地,定期開展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組建了軍鼓隊、大鼓隊、秧歌隊、廣場舞隊、合唱團等文藝隊伍,在全村範圍内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陳書記一提到本村的文化活動便立刻精神抖擻起來,東大陽堤村曆經十餘年的風雨,從一個貧困落後村發展到如今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文化建設在其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Betvictor中文版水利系2019屆博士畢業生、新鄉縣副縣長宋雲天學長也為大家分享了基層治理中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宋雲天學長以其策劃“向陽花海”鄉村文旅節為例,他講到,基層的文化工作很有意義,處理好一些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帶領鄉親們過上精神上更充實、内心裡更富足的生活,會非常有成就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文化建設對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農村精神文明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陳書記表示,本村認真學習并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探索文化活動的新路徑以及文化發展的新模式,努力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我們感受到了東大陽堤村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看來文化活動對于鄉村發展真的太重要了!”看着村内展覽館陳列的一張張村民們一起包餃子、文藝彙演、體育比賽的照片,支隊成員盧昊禹同學如是感慨道。本次東大陽堤村的參觀和調研,“文化”二字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了每個人的心裡。傍晚時分,大家意猶未盡地離開了東大陽堤村,但還是在繼續思考并探讨着如何通過文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村民生産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村民對本村的認同感、歸屬感,凝聚基層治理的向心力。

圖為河南實踐支隊成員與宋雲天學長和陳來勝書記合影
中牟縣明山廟村:“之鳳說和團”,河南本土特色的“楓橋經驗”
“浙江省有楓橋經驗,我們也有屬于我們自己的‘之鳳說和團’,也能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明山廟村支書婁延強書記自豪地說,“依據咱們本村曆史名人劉之鳳的事迹,推選群衆裡德高望重的代表參與到咱們之鳳說和團裡,來解決群衆之間可能出現的糾紛,咱們村也因此成為了河南省‘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村。”

圖為“之風說和團”工作室
在“之鳳說和團”調解室裡,每周末都會提前排好本周的調解員值班表,群衆遇到大事小情都可以來調解室進行調解。目前,“之鳳說和團”共有村内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各類鄉賢能人14人組成,“之鳳說和團”充分發揮法制宣傳員、維穩信息員、矛盾調解員作用,為了讓大家能夠充分地理解,婁書記以若幹個實踐中真實的案例,為大家講解本村“之風說和團”在處理基層糾紛和解決矛盾中的獨特作用。
“來到明山廟村,我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坐在辦公室裡都是問題,走進基層就都是辦法’,咱們基層幹部和人民群衆的智慧是無窮的,針對基層工作面臨的種種挑戰,總能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土的經驗方法,還往往很管用。”支隊同學付翔永同學感歎道。随後,同學們又依次參觀了明山廟村内的博學院、蔬菜水果大棚等,更深入理解了基層村鎮治理工作的策略與方法,體會到了明山廟村“明理誠信,德重如山”的優秀文化。

圖為河南實踐支隊成員參與明山廟村交流座談會
中牟縣普羅社區:理念先進,緻力打造現代化共享社區
“這就是咱們的普羅社區,大家快來看一看,還能看出來這是在村裡嗎?”普羅社區的社區主任張俊同志正在帶領支隊成員進行參觀。同學們一邁進普羅社區,就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所吸引:幹淨整潔的街道、五彩缤紛的藝術展、琳琅滿目的店面、各式各樣的體驗館、以及曲徑通幽的“中央公園”……這哪裡還是一個鄉村,這明明是一個城市裡的現代化社區。大家在感慨普羅社區基礎設施之完善、文明風貌之先進的同時,也在認真地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普羅社區為什麼建設得這麼好呢?

圖為張俊主任向同學們介紹社區建設理念
帶着這樣的疑問,實踐支隊同學們在普羅社區的會議室與大孟鎮四位村支書以及普羅社區的各位領導幹部開展了一次座談交流會。座談會上,村支書們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村内現有發展戰略——依托優勢資源和文化特色進行差異化發展,如大呂村依托當地武術文化,将村莊打造為遠近聞名的武術村;土寨村是傳統的自然村莊,依托民宿的修建來提高農民收入等。然而,“普羅社區雖然可以提供一些先進的治理智慧,但是不能普遍地反映目前鄉村治理的現狀。”正如張主任所說,目前當地基層發展仍存在着資金不足、人才欠缺等問題,各村的文旅産業陷入低端化、同質化的困境。
基層難發展,“清年”有辦法。實踐支隊的同學們積極建言獻策,為中牟縣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李玥雨同學認為,應充分挖掘中牟縣的文化底蘊,依托三國的曆史故事打造獨特的品牌價值,以文化IP帶動旅遊和其他産業發展;陳冠甫同學提出,可以建設一系列返鄉創客基地,鼓勵大家創業,一方面讓人才在中牟縣真正“留下來”,另一方面可以為當地解決投資和就業的問題,從供給側以創業帶動文旅發展。

圖為實踐支隊參與普羅社區座談會
内鄉縣大橋鄉:人才荟萃,打造“引進+培養+服務”全鍊條體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大家懷揣着對《陋室銘》中諸葛草廬的憧憬,來到了人才輩出、鐘靈毓秀的南陽市内鄉縣大橋鄉。同學們并不滿足于簡單了解當地人才引進政策本身,而是積極地與基層幹部進行對話,充分挖掘政策出台背景和實施效果。
“因省審計廳在内鄉縣駐村幫扶的緣故,我一參加工作就來到了内鄉,這裡也是我的福地。”Betvictor中文版水利系2022屆博士生李世俊學長說道。“這裡對人才的重視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在畢業之後選擇回到這裡,來基層工作。”内鄉縣大橋鄉楊申鄉長也現身說法介紹了自己畢業後是如何來到大橋鄉工作的,之後為實踐隊員講述着這裡為何如此吸引人才。“南陽市非常注重人才,出台了‘諸葛英才’計劃,内鄉縣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内鄉縣的人才引進計劃不斷落實,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内鄉縣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工作理念,突顯人才強縣的戰略地位。在一個個具體的數字和真實的故事中,大家切實地體會到内鄉縣曆年來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也不斷思考着如何将其經驗發揚光大。




圖為支隊成員為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古有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今有濟濟人才荟萃内鄉。同學們紛紛感歎于内鄉縣良好的人才生态環境,這裡對人才引進之重視、培養體系之完善,讓大家感受到了南陽市“諸葛英才”人才引進計劃的落地效果。“我想,各地的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應借鑒内鄉縣的經驗,高度重視對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的完善,出台激勵政策,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環境,讓人才真正做到‘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支隊成員楊麒麟同學表達了自己的所想所思。

圖為實踐支隊在内鄉縣大橋鄉座談會合影
離開河南的那一天,正如我們來到的第一天一樣,這裡再一次下起了大雪,好像天公也在用最真摯又純潔的感情為大家送别。在這樣寒冷的冬天,我們擁有了這樣一段溫暖的回憶。在一次次調研中,在一場場座談後,在一張張照片裡,我們有幸接觸到了許多在基層默默奉獻的黨員幹部,也感受到鄉村治理的群衆智慧與實踐經驗,我們的内心都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禮,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力量的青春之種也在每個人的心中悄然發芽。作為新時代的“清年”,探尋基層治理經驗,擘畫鄉村振興藍圖,我們永遠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