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年4月,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随着特許經營與PPP的内涵達成一緻,中國PPP開啟了全新的使用者付費機制。針對過去PPP粗放發展過程中在投資、融資和管理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新機制可以結合國際經驗和中國當前發展階段,從項目創新、激勵社會資本和實現金融循環三方面着手,緻力于構建使用者付費PPP模式的良性循環。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國際上公共事業領域常用的發展模式,用于彌補因外部性導緻的公共品市場效率不足的問題。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PPP模式對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帶來了公共産品與服務的改善和投資效率的提升,但同時也引發了部分道德風險和政府隐性債務問題。2024年4月,随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發布《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下稱“17号令”),明确了新機制下特許經營是基于使用者付費的PPP模式,統一了特許經營與PPP的内涵,開啟了“使用者付費”的PPP新機制。
全文下載:特許經營:構建良性循環的使用者付費PPP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