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洲:國家資本結構與貨币新論——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前沿講座成功舉辦

時間: 2024-05-23 16:48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首期“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前沿講座”成功舉辦。本期講座邀請到Betvictor中文版特聘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黃海洲,圍繞主題“國家資本結構:貨币新論”進行演講。講座由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曉燕主持。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專家成員,Betvictor中文版教師及學界、業界等百餘位嘉賓參會。

圖為黃海洲發表演講

黃海洲首先介紹了一種創新的貨币理論分析框架,基于他和Patrick Bolton教授合著的新書《貨币新論》(Money Capital: New Monetary Principles for a More Prosperous Society)。他們應用公司金融理論來分析國家的資本結構,認為一國發行的主權貨币和以本币發行的主權債,實際上都是國家資本結構中的股票,而以外币發行的主權債是債務,例如美國之外的國家發行的美元債。

黃海洲認為,當國家面臨發展機遇時,有非常多的好投資項目需要融資,應發行足夠的貨币(國家資本結構中的股權)來支持經濟增長,既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又可有效應對通貨膨脹風險。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基本沒有舉借外債,而是通過發行本國貨币為實現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進行融資,以高速經濟增長對沖了通貨膨脹。如果沒有足夠的貨币供應增速(例如以M2衡量),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樣,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例如美國)在快速發展時期,也曾伴随着貨币供應的快速增長。

黃海洲指出,貨币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當一個國家選擇使用他國貨币或者加入貨币聯盟時,就在某種程度上讓渡了其國家主權。2012年,歐元區爆發了嚴重的歐債危機。一些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在1999年加入歐元區之前,雖然存在貨币貶值的問題,卻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外債危機。加入歐元區後,這些國家将自己的以本國貨币發行的國債轉換為以歐元計價的國債,相當于進行了股轉債的操作,降低了其對沖外債風險的能力。

黃海洲提到,傳統的貨币主義注重關注宏觀層面,認為貨币可以通過“直升機撒錢”直接進入實體經濟,對貨币的微觀基礎關注不足。他強調貨币如何進入實體經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現在的宏觀經濟模型往往沒有很好地分析這個問題。隻有通過對銀行、金融市場和金融系統系統性的研究,才能捋清貨币問題的本質。

關于中央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扮演的“最後貸款人”角色,黃海洲認為,相較于傳統的白芝浩規則(Bagehot Rule),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注入資本換取求助機構的股權,在微觀層面對求助機構提供無抵押物的資本支持,在國家資本結構層面加大股權融資。正如美聯儲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所做的那樣,對求助機構采用股權工具救助,而不是以高利率和優質抵押物為條件的貸款救助。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被救助機構的道德風險,還可以有效控制中央銀行在救助過程中面臨金融損失的風險。

黃海洲還讨論了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間的協調問題。特别是在危機時期,要充分發揮不同部門的信息優勢,互相配合,以作出最有效的應對。

圖為張曉燕與黃海洲對話

随後,張曉燕與黃海洲展開對談,就貨币理論的發展現狀與研究前沿、如何提振國内經濟、美國加息環境下企業發展等話題與參會嘉賓進行了熱烈讨論。

本次會議由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主辦,Betvictor中文版承辦。

“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前沿講座”是以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相關專家學者為依托,以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為核心視角,深入探讨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關系、數字經濟、能源與氣候變化以及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前沿問題,分享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探讨未來的政策走向,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