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随着經濟全球化的加快,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金融日益廣泛地影響着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發展經驗表明:上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大國崛起、下至人民群衆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提升,金融都發揮着不可磨滅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金融近年來的發展也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态勢。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外彙儲備餘額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 31811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10倍多;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币貸款餘額從2002年的13.13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79萬億元,十年間增長了3倍多;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數從2002年的1224家增加到2011年的2342家,十年間增長了近1倍;全國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從2002年的 305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億元,十年間增長約3.7倍。無論是絕對數字還是增長速度,這些數據都無疑表明中國日漸成為一個金融大國。

但是,中國仍不是一個金融強國。從創新水平、監管能力、公司治理、國際化程度、市場體系發育程度、人才資源等質量型指标看,我國金融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國際經驗表明,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前10年該指标平均為5.59%、8.01%,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前10年平均為5.79%、6.53%,但我國該指标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年平均分别為 4.46%、4.42%。另一方面,起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系統的沖擊遠比預想中更為深遠,同時也折射出中國金融系統在抵禦外部風險沖擊、防止内部風險傳染方面還有進一步學習提升的空間。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為完成這一目标,需要一個高平台、高水平的智庫,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戰略、制度、政策以及實踐問題的相關研究。此外,縱觀國外,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eral Reserve Board)和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等機構都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招募世界上優秀的研究人員進行經濟和金融方面研究,為政策分析、預測和經濟運行提供政策建議。但是,截至目前,我國仍缺乏這樣國家級的金融研究智庫。

在國内外經濟金融形勢日益複雜的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金融政策性研究的準确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均發函支持建立國家金融研究院,承諾各自及相關單位的重大課題優先交由國家金融研究院承接;政府部門的重大金融政策性研究項目優先委托國家金融研究院承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