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由清華五道口《清華金融評論》主辦的以“現代金融監管體制變革中的行為監管”為主題的讀者見面會(第7期)在Betvictor中文版成功舉辦。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原局長焦瑾璞,中國金融出版社社長、《中國金融》主編魏革軍,
中央财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愛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處長王瑱參加了本次讀者見面會。《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Betvictor中文版副研究員張偉出席了讀者見面會并緻辭。
嘉賓們針對焦瑾璞博士所著的《構建中國金融行為監管體系研究》一書,就“新形勢下金融監管體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構建金融行為監管體系”、“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等話題”等議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焦瑾璞認為,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關鍵不在于機構的分分合合,而在于功能的完善。維護金融機構穩定可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由中央銀行牽頭進行宏觀審慎監管;二是由金融機構進行微觀審慎監管;三是加強對金融機構的行為監管和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
魏革軍指出,金融混業經營導緻了過度的杠杆化和創新,甚至造成了對金融消費者的誤導和欺詐,極大地影響了消費行為。因此,需要加強對監管的頂層設計,強化行為監管與其他監管的協調,為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創造良好的條件。
郭田勇認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不是簡單地将三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合并。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的業務和風險特點的差别比較大,對其實行專業化的監管更符合中國國情。他建議,可以保留當前的一行三會格局,并由中央銀行牽頭搭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協同發揮好三會在微觀審慎監管上的功能。
楊東則建議,中國應專門制訂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立法,還可以借鑒國際經驗,成立一個類似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的行為監管部門,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
最後,嘉賓回答了現場觀衆關于“銀行如何幫助消化過剩産能”以及“如何有效加強金融批發市場的行為監管”等問題,現場讨論氣氛十分熱烈。
《清華金融評論》讀者見面會立足于為專家、作者和讀者提供服務,堅持“三個一”原則:一位經濟金融領域的權威專家;一部公開出版的經濟金融權威著作;在《清華金融評論》發表的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為讀者和作者搭建交流平台。
嘉賓合影,嘉賓從左至右分别為《清華金融評論》資深編輯陳旸,《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Betvictor中文版副研究員張偉,中央财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愛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處長王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