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放開,上班族們開始回歸崗位,學生們也大多踏上返鄉的旅程。生活回歸正軌的同時,每個人也重新回到了自己身心健康“第一責任人”的位置上。那麼在此期間,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一、健康防護篇
1、個人得知陽性後,如何自我健康管理?
(1)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大多不需要過多治療,一般患者可在家觀察治療,注意卧床休息,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能量和營養攝入。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内環境穩定。如遇健康問題可向屬地衛生服務機構尋求幫助;
(2)感染者和同住人員每日監測體溫和病情變化,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或原有基礎疾病等明顯加重時,要根據病情對症治療或及時就醫;
(3)感染者居家康複期間加強健康監測,隔離第6、7天連續2次核酸檢測Ct值≥35解除隔離;
(4)保持心理健康,減少焦慮、恐懼、緊張、煩躁情緒。保持規律的日常作息及娛樂,提高機體免疫力。如果出現情緒低落或受某些不良情緒影響,可主動與信任的人傾訴獲得心理支持,消除負面情緒。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專業人員支持,撥打心理援助熱線。
2、符合什麼樣的條件,可以結束居家治療?
如居家治療人員症狀明顯好轉或無明顯症狀,自測抗原陰性并且連續兩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Ct值≥35(兩次檢測間隔大于24小時),可結束居家治療,恢複正常生活和外出。
3、個人得知陽性後,如何自我醫療服務?(附用藥清單)
(1)陽性感染者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熱、幹咳、乏力、嗅覺味覺減退、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一般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後,病程為7天左右,接種過疫苗并完成加強免疫的人群病程更短、病情更輕。部分老年人,尤其7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病程更為複雜。
(2)結合專家意見,針對病毒感染大多采用對症治療,藥物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是緩解症狀,建議在出現症狀的初期對症用藥:一是如果出現發熱、頭痛、咽痛且明顯影響休息和睡眠,可以服用解熱鎮痛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兒童可選用相應的混懸液;二是如果出現咳嗽症狀,建議使用複方鮮竹瀝液、宣肺敗毒顆粒、急支糖漿等;三是如果出現痰多、咳痰費力症狀,建議使用複方甘草片、乙酰半胱氨酸顆粒等;四是如果咽痛、咽幹症狀明顯,建議使用華素片、西瓜霜含片等;五是如果鼻塞流涕症狀明顯,建議使用撲爾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或布地奈德噴鼻。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導緻慢性病、基礎疾病病情加重,患有基礎疾病的人一定要規律用藥,控制好病情。
4、網上問診有哪些渠道?
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可以減少聚集,全國各地不少公立醫院開通線上問診通道,可通過登陸醫院官方線上問診平台實現就診。此外,利用好互聯網在線咨詢平台,例如人民好醫生APP視頻咨詢(24小時在線);京東健康APP在線問醫生(30秒接診);平安健康APP快速問診(60秒接診);好大夫APP快速問醫生(3分鐘内接診);阿裡健康互聯網醫院極速問診(24小時在線60秒接診,支付寶掃碼);微醫APP(快速問診,3分鐘接診)。

注:以上内容轉載于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個人翻譯手冊(第二版)》http://health.people.com.cn/GB/26466/442013/448746/index.html
二、心理保健篇
1、過度思考自己的安全問題怎麼辦?
随着疫情的放開,很多人從“隔離焦慮”轉變為“安全焦慮”,例如時常擔心自己會被感染,或擔心把病毒傳播給身邊的人等等。輕度的焦慮對我們有保護的意義,但如果其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實際面臨危險的程度,就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不利影響。
而在擔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出現過度思考的情況。這種過度思考會占用大量的認知資源,讓我們“身心俱疲”。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過度思考呢?
這主要是因為短時間的過度思考能夠降低焦慮感。當我們面臨不确定的情況時,會本能地産生一些消極想法。這一方面是大腦避免恐懼的方式(大腦一直被焦慮占滿,就不再有時間害怕);另一方面它也能給我們帶來掌控感(在頭腦中進行一場“彩排”,會讓我們面臨現實情況時更有把握)。
在遇到這種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允許自己過度思考一段時間
當強迫自己不想某事時,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而在了解到思考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後,我們可以學着嘗試接納而非對抗它。如果你覺得過度思考太過于浪費時間,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時段(例如每天下午3-4點),專時專用,其他時間則告訴自己“我可以在3點鐘專門思考這些事”。
(2)接納自己的情緒
就像天氣有晴有陰一樣,情緒也同樣有高漲和低落。我們傾向于把陰天定義為“壞天氣”,但其實它和晴天一樣,都隻是一種正常現象。請注意,“不高興”≠“情緒差”,高興和快樂本身就是一種高喚起的狀态,不會一直持續,不需要苛求自己馬上“好起來”。
2、朋友同學都紛紛回家,自己感覺到孤獨怎麼辦?
在不确定的環境當中,找到一個确定的事物作為錨點會給我們安全感。有時這種錨點是家人,有時是伴侶,有時是事業,有時是愛好。錨點越多,越穩固,我們抵禦不确定性的信心就越強。而人際關系恰恰是這些錨點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目前疫情政策逐步放開,又恰逢寒假。部分學生面臨“疫情不确定”和“獨自留在學校”的雙重壓力,感覺到難以排解。而一小部分人還會覺得“無法獨處”、“需要陪伴”是懦弱的表現,進而否認壓抑自己的社交需求。
其實所有人都有社交的需求,都需要陪伴和支持,隻是這種需求的程度存在着個體差異。想要陪伴本身并不是懦弱的表現,恰恰相反,尋求幫助的行為本身就是需要勇氣的,這會讓我們直面自己的需求。
因此,在感覺到孤獨的時候,無論回家、和朋友見面,或是和老友打個電話,都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3、回家後家庭關系緊張怎麼辦?
“回家三天小甜甜,回家一周處處嫌”,這是很多學生回家後的真實寫照。在外生活一段時間後,我們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回到家中時,這種習慣往往會和父母的固有生活模式産生一定沖突,而在父母子女的權力差異下,這種沖突往往會以“指責”或“要求”的方式體現,雙方都頗有怨言。
雖然這種情況并沒有“萬能藥”可以解決。但作為子女我們可以嘗試兩種方法調整心态。
(1)建立心理隔離
在家庭關系中,沖突的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正确”的,同時也堅信“正确”的東西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履行,因此才會要求或期待對方有所改變。
在《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作者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我們要做的就是做自己邊界内的事,與此同時主動隔離掉其他人的影響,要擁有“被别人讨厭”的勇氣。
例如當父母要求我們必須按照他們的時間表做事時,你可以告訴他們你自己的計劃是什麼,并告訴他們按他們的安排做事會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但與此同時,你也要自己承擔随之而來的後果(如吃不上爸媽做的飯)。
(2)一緻性地表達需求
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會通過很多種方式表達出來。有的人會強忍怒火,卻說着“我很高興啊”;有的人會閉上嘴巴冷處理;而有的人會通過吵鬧将情緒宣洩出來。
在此時,一緻性的表達非常重要。所謂一緻性,即是情緒表達和内心感受相一緻。當父母做了某些讓我們開心的事情,或者有某些進步時,我們可以大方地表達出自己的開心和對他們的欣賞:“你們做的這些讓我好開心!”,而當父母讓我們不舒服時,我們也可以坦言“這會讓我有些不舒服,如果您能夠XXXX,我想一定會好很多”。
無論父母是否有所改變,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都是很有必要的。
4、如何自我放松?
(1)呼吸訓練:
腹式呼吸是一種最大利用肺部空間,攝入更多氧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簡單方法。大家随時随地都可以嘗試。具體方法如下:
用鼻子吸氣,感受空氣充滿肺部,感受到自己的小腹微微隆起,整個過程持續5秒鐘的時間。吸滿後略微停頓2-3秒。用嘴巴呼氣,感受腹部凹進去,持續5秒鐘的時間。這種訓練可以在緊張焦慮或感到心情低落的時候使用。
(2)身體接地技術
身體接地技術可以讓我們焦躁的情緒平靜下來,把注意力從對未來的擔心或對過去的後悔轉移到當下。
◆ 用冷水或熱水沖手。
◆ 盡全力緊緊抓住到椅子。
◆ 觸摸你周圍的各種物品:鋼筆、鍵盤、衣服、桌子、牆壁。注意這些物品的質地、 顔色、材料、重量、溫度。比較你接觸的物品:這個比那個摸起來更涼嗎?更輕嗎?
◆ 讓腳跟緊放在地上一一即字面上使它們“接地”!注意你這樣做時腳後跟所感到的壓迫感。告訴自己,我現在與地面連接着。
◆ 随身攜帶讓你接地的物品—小石頭、一點土、戒指、一塊布或一段紗線。每當你覺 得負面情緒要被觸發時,你就觸摸這些物品。
◆ 吃點東西。給自己詳細描述食物的味道。
◆ 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每次吸氣和呼氣。随着每次吸氣,給自己重複一個愉快的詞 (例如,最喜歡的顔色或舒緩的詞,如“安全”或“容易”)。
但無論面臨何種處境,無論狀态如何,我們都可以試着允許一切發生。
《允許》
作者:巴啞啞
允許亂
允許幸運發生的同時
一些意外光臨
允許早晨醒來
天氣陰沉 心情不佳
允許錯誤
不僅僅是小的
(但不允許否認)
允許列車晚點 斜陽挂樹
允許花落
允許愛情遲來或不來
(背叛另當别論)
允許一事無成
允許無緣無故的哀傷
允許一個人
隻是一個普通人
而不是别的什麼
選自《因思念而沉着》
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參考文獻
[1]吉爾福德出版社(紐約)。Najavits LM.“尋求安全”:創傷後精神壓力症(PSD)和藥物成瘾(岀版中)。
[2]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個人防疫手冊(第二版)》http://health.people.com.cn/GB/26466/442013/448746/index.html
供稿 學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