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時間: 2023-10-07 09:0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今年暑期,“跳水大爺”這個團體着實讓天津火了一把。一時間,各大短視頻平台都充滿了天津大爺各種花式跳水的視頻,诙諧的語言、灑脫的态度、熱鬧的圍觀,讓天津鐵獅子林橋成了網紅打卡聖地。

天津,一夜之間成了大家“說走就走”的6A級景區。

尤其是節假日,橋上橋下總是擠滿了群衆,“你在橋上跳水,看跳水的人在給你打分”。沒有門檻,沒有偶像包袱,隻有一個個民間“跳水藝人”和一衆“大衆評委”。

天津一度霸榜社交媒體。

為什麼年輕人那麼喜歡看大爺跳水?

1、替代表達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中尋找“嘴替”。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心聲被聽到、被理解,但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很難找到合适的途徑和對象來表達感受。此時,在網絡中“轉發”、“點贊”的行為既表達了一種對對方的認同,也表明了希望他人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即找到“嘴替”。

天津跳水大爺所表現出幽默、樂觀的精神和“低成本”就能獲得快樂的生活方式,戳到了很多人的“心巴”。他們所表現出的“松弛感”恰恰是年輕人們最希望得到的。

有人說,如果你跟天津人講内卷、講焦慮、講生活的臉色,天津人大概隻會兩手一攤:“聽不懂,我‘似’文盲”。

天津跳水大爺所體現出來的松弛感,并非一種“消極擺爛”的狀态,而是一種熱愛生活,有所追求的态度。他們并非是為流量而跳水,多年以前,在海河遊泳和跳水就是一項傳統項目,隻是當時沒有那麼多觀衆。有人看可以跳,沒人看也照樣可以跳。

有人對跳水成員“老鐮刀”bai bai進行過采訪,面對網友的“追捧”,“老鐮刀”說自己也沒想到,不過他态度淡然,“什麼火不火的,窮開心……就一陣風,過去就過去了。”

2、對單一叙事體系的不滿

尼日利亞作家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在一次著名的演講中,曾指出過“單一叙事”的危險性。當人類習慣于站在某一個固定的認知視角去看待和解釋事物,這種角度是被我們過往的經驗、閱讀以及文化等諸多方面所潛移默化影響的。憑着對某件事的單一觀點而發聲,就是單一叙事。

例如在主流文化當中,升學、賺錢、結婚、育兒似乎是一種單線程的任務,我們隻有按時完成每一步的打卡才有被尊重的資格。

生活除主線任務之外,再無任何支線劇情。這種叙事體系不能說是錯誤的,但一定是片面的。在網絡當中,我們看此類信息越多,就越是容易被繼續推送,進而進入“信息繭房”,忽略生命中其他重要的可能性。

天津大爺的爆火,就是以跳水這件“非主流”的小事,撬動了很多人心中頑固的單一叙事體系——生活并不總是任務,還有一件件看似無意義的小事讓平常的日子也閃着光。

3、社會支持

研究表明,慢性應激對健康的損害更嚴重。應對癌症診斷和治療的焦慮所導緻的慢性應激對健康造成的損害要遠快于疾病本身(Kangas et al., 2005; Stanton et al., 2007)。而許多研究者都指出了社會支持在緩解壓力帶來的傷害方面的作用(Kim et al., 2008)。

現代社會更加強調每個人的成功,熒幕上充斥着個人英雄主義,而人和人之間簡單的交流卻在被忽視。這并非天性使然,更多是文化環境所産生的作用。例如在納瓦侯人(Navajo)當中,傷痛、疾病和健康要歸因于社會的和諧以及身心交互作用。部落中任何成員的疾病都不被看作其個人的責任(和過錯),而是要通過治療儀式來修複的不和諧的信号。在商品社會當中,人際關系的力量被削減,所謂的交換“價值”被無限放大。

而到了獅子林橋,素不相識的人們也可以在大爺們的帶動下迅速熱絡起來。内向的朋友們也能不遺餘力地為橋上的朋友呐喊助威。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最簡單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快樂,不必猜疑,不必防備,你也會被身邊人發自内心的鼓勵所感染。

4、活在當下

天津這座城市無時無刻都在踐行着“活在當下”這個重要的生活理念。跳水時,生活隻有跳水;吃早點時,生活隻有早點;講笑話時,生活隻是此刻所講的笑話。不活在對過去的懊惱,也不活在對未來的擔憂當中,擁有此刻就活在此刻。

站在鐵獅子林橋頭,無論有沒有觀衆有沒有呐喊,都是一樣的跳。跳水就是跳水,無關面子,甚至無關身體健康。跳,就是目的本身。正如“老鐮刀”bai bai 所說,“生存一分鐘,快樂60秒”。

你要是問天塌下來怎麼辦,天津人會先問問幾點塌。早上塌就先下樓買早點,晚上塌還得出去遛遛彎。

跳水大爺讓人們重新回憶起一個簡單的生活原則——正如每一個天津人都熟知的這句話:“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參考文獻

[1] Kangas, M., Henry, J. L., & Bryant, R. A. (2005).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ollowing cancer. Health Psychology, 24, 579-585

[2] Kim, H. S., Sherman. D. K., & Taylors, S. E. (2008). Culture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 518-256.

[3] Stanton, A. L., Revenson, T. A., & Tennen, H. (2007). Health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chronic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565-592.

(學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供稿)

欄目介紹

健康有道,專注于為師生提供新鮮、貼心、生動的身心健康分享和指南,提升身心健康生活水平,用專業和愛心陪伴學生成長成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