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伊始,你的“拖延症”朋友是否又開始造訪?當制定計劃時的雄心勃勃和設想完成時的心滿意足逐漸淡去,焦慮和拖延是否又讓你在進與退中選擇了“躺”呢?
本期我們就來聊聊——如何跳出“拖延”循環。

我們平時所說的“拖延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疾病,而是指一種拖延行為,即拖延者感到無處着手,将該做的事情延後做的行為,或是一種将該做的事情延後的傾向性,尤其是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
拖延并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有研究者發現,青少年群體中存在拖延現象的比例約為40%;在大學生中該比例約為70%-80%;在普通成人群體中,該比例約在15%-20%之間。你的拖延并不是個例。
拖延行為雖然不能被定義為疾病,但嚴重的拖延行為不僅會大大降低個體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質量,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降低個體的自信水平和幸福感,從而增加個體罹患焦慮和抑郁的風險。
測一測你的拖延程度
下面有一套題目,請你先測一測自己的拖延水平吧!
(本測試結果僅供參考,不做為診斷依據。選自皮爾斯·斯蒂爾《拖延心理學2》)
題目 |
我不會或極少這樣 |
我很少這樣 |
我有時這樣 |
我時常這樣 |
我就是或總是這樣 |
1.我将任務推遲到了不合理的程度。 |
|
|
|
|
|
2.不管什麼事情,隻要我覺得需要做,就會立即去做。 |
|
|
|
|
|
3.我經常為沒有早些着手而後悔。 |
|
|
|
|
|
4.我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經常拖延,盡管明知道不應該這麼做。 |
|
|
|
|
|
5.如果有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就會先做完它,再去做那些次要的。 |
|
|
|
|
|
6.我拖得太久,這令我的健康和效率都受到了不必要的影響。 |
|
|
|
|
|
7.總是到了最後,我才發現我其實可以把時間用在更好的地方。 |
|
|
|
|
|
8.我很妥善地安排我的時間。 |
|
|
|
|
|
9.在本該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卻會去做别的事情。 |
|
|
|
|
|
計分方式:
我不會或極少這樣:計1分;
我很少這樣:計2分;
我有時這樣:計3分;
我時常這樣:計4分;
我就是或總是這樣:計5分。
第2題、第5題、第8題為反式計分,即由“我就是或總是這樣”至“我不會或極少這樣”的分數為1-5分。将9道題的分數相加,即為拖延測試的總分數。
19分及以下:輕微拖延,約占人群的10%,“要緊的事先做”是你的座右銘;
20-23分:稍微拖延,約占人群的10%-25%;
24-31分:平均水平的拖延,約占人群的50%;
32-36分:嚴重拖延,約占人群的10%-25%;
37分及以上:非常嚴重的拖延,約占人群的10%,“明天吧”是你的口頭禅。
你得了多少分?
拖延形成的原因
對于拖延行為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做出過多種解釋。弗洛伊德将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其中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人作為生物最為原始的部分,其産生的動力也最強。當我們在完成任務時,本我會拉着你躺平、娛樂、吃吃喝喝;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往往是對自己理性化的要求,這種要求讓個體必須直面困難,“哪怕跪着也要走完”。而本我的力量往往更加接近本能,因此也更加強大,克服本能完成任務的确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當我們想像已經完成某件任務時(例如成為“百萬up主”),就會提前透支成功之後的喜悅,而成功之前的痛苦和努力卻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寫稿、拍攝、剪輯、面對失敗和不确定等等),這也讓人更加難以開始。
不僅如此,如果想像中的成功與現實差異過大的話,也會讓人失去信心,從而進入‘“防禦性”拖延。
如何擺脫拖延
既然拖延如此難纏,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擺脫它嗎?好消息是,的确有。
韓國心理學家李敏圭在《執行才是答案》一書中将人類的行為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下定決心
在第一階段,我們往往會産生很多想法,尤其會設想成功之後的場景,這會讓人非常興奮和滿足,但如果沉浸于此,開始就會更加困難。
此時我們更需要去想過程。例如你的目标是學會遊泳,就要去思考在實現目标的過程中都需要做些什麼,需要誰的協助,需要多久。這個過程離現實越接近,越具體越好,當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難以克服的困難時,也可以及時調整目标,讓任務更加可行。
思考過程是為訂立計劃打基礎,而訂立計劃一定要“以終為始”。仍然以成為學習遊泳為例,假設計劃A是在每天下班有空的時候學半小時遊泳;計劃B是要在3個月後(6月底)學會用蛙泳連續遊25米,你需要下周日之前找到遊泳老師,第一個月需要學會泳姿憋氣遊,第二個月學會換氣,第三個月逐漸增加遊泳距離直到25米。哪個會更可行呢?同時也别忘了設立預備方案(例如出差時也要帶泳衣,至少在當地遊1小時)。
第二階段:開始實施
首先制定“最後開始時間”,例如我必須在下周日之前找到遊泳教練上完第一次課程,否則這個計劃就直接取消。當邁出了第一步,你就已經克服了最大的困難。與之相對的是設立最早開始時間,例如“過了這個周末我就去遊泳”,那麼每天你都有理由推遲。
第三階段:堅持下去
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給自己更多的信心,告訴自己隻要下定決定開始,就一定能堅持下去取得成功,給自己“洗腦”;第二要在行動的過程中想目标(例如在遊泳遇到困難的時候想象學會之後在大海暢遊的感覺,而不是在偷懶的時候想象);第三是懂得拒絕,讓所有不重要的事情都為自己的目标讓路,不要為别人的邀請或自己的其他小事而随意變更計劃,要有“被讨厭的勇氣”;第四是要為自己創造“絕境”,比如在需要遊泳的時候就直接到遊泳館去,關閉手機,專注于當下的訓練,不給自己分心的機會
特别提醒

在這三個階段中,有一點必須貫穿其中,這也是成功的關鍵,即“把自己的計劃和進展分享給别人”。人在被監督時才會傾向于行動。制定計劃時,别人可以給你對計劃的建議和看法,你可以及時調整,并給自己一些壓力;開始實施後,把進展分享給他人也可以讓自己保持行動的狀态,或得到一些意外的幫助(很多創業者就是在分享近況後,意外獲得了資源)。
當然,這種監督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是一種主觀感受(比如用新的賬号上傳到網絡,可能沒人關注,但個體自身會感受到被關注)。這也是在健身房鍛煉、和朋友一起跑步會比自己單獨努力效果更好的原因。如果你根本不想讓别人知道自己的計劃的話,這可能意味着你并沒有真的那麼渴望在這件事上成功。
總而言之,“拖延”雖然是一種常見且難纏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以上方法主動改善。開始行動才是成功的前提。
參考文獻
斯蒂爾, P., 陶婧, 周玥, & 曹媛媛 (2012). 拖延心理學2 用拖延方程式戰勝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 How to stop putting things off and start grtting stuff done.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紅梅 張志傑 (2007). Tuckman拖延量表在中國大學生中試用結果分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5(1), 10–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3611.2007.01.004
張亞利,李森. (2022). 簡版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