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曆 | 宏觀政策逐漸收緊是大概率事件

時間: 2021-04-26 11:0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主視覺.jpg

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圓桌圖.png

論壇圓桌(二)主持人由瑞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擔任。出席圓桌論壇(二)的嘉賓分别有,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曆,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認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政策走向和經濟複蘇進程裡,中國将會率先實現政策的正常化。中國在跨周期調節的基本框架中,确立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基調。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通脹和政策走勢,各位經濟學家有不同見解。

崔曆.png

崔曆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曆出席“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圓桌論壇二并在發言中表示,中期來看,這一次複蘇比較強的是高科技行業和先進制造行業,這跟以前的建築行業引起的複蘇不同。從利潤率上來講,建築相關行業的利潤率相對比較疲軟,新經濟的行業利潤率比較強,延續了疫情之前經濟轉型的結構性變化。自2016年供給側改革以來,可以看到幾方面的結構性變化。地産建築相關的舊經濟占比下降,消費、醫療和電子行業等新經濟占比上升;同時舊經濟行業本身業在整合,不僅體現在集中度上,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這兩方面的轉型趨勢在疫情後進一步強化,可以說疫情加速了中國經濟産業的轉型和升級。

這幾個變化非常關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一,過往十年宏觀經濟一直處于下行通道,其主要原因在于資本效率的下降和全要素生産效率的增速在下降。轉型本身意味着資源的配置更加有效,未來經濟走出“L型”見底回升就更有可能性。二,經濟和市場的邏輯關系會發生變化。在經濟下行期間,市場普遍認為隻有信貸放松才能影響企業的盈利周期,即金融周期影響價格周期進而影響GDP,再到企業的利潤周期。但未來随着經濟轉型,企業自身生長動力在提升,金融周期本身則不構成一個影響盈利周期最關鍵的因素。在疫情期間,雖然貨币有一定的寬松,但主要是為了彌補疫情下現金流的短缺,而企業盈利開始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這說明金融周期和企業的利潤周期開始有了一定的脫節。可見的未來裡,雖然政策開始收緊,但因企業自身動力的變化,周期上行得已持續,不僅是成長型企業,傳統型企業也會收益。三,由于效率攀升,中國的無風險利率不會出現趨勢性下行,而儲蓄的收縮也支撐了無風險利率。總體來講,因為效率的提升,中國未來幾年無風險利率的區間波動或将保持堅挺。

建銀崔曆同時提到,今年全球的通脹預期比較強,帶動工業品的價格上漲的力度比較強,但是對于下遊消費品價格的傳導可能沒有那麼強,CPI會比較穩定。

建銀崔曆認為,今年的政策利率不會變,但面對産業轉型的大趨勢,政策的判斷将更多注重管理政策的調整和防範風險的問題。如果産業周期成為經濟重要的帶動力量,則增長本身不再需要大幅地刺激。銀行方面的信貸政策會收緊,預測社融年底大概到12%。在貨币政策逐漸退出的過程中,利率水平尚在恢複甚至進一步上升,特别是長端利率。若利率水平太低,導緻流動性過于寬松,也會引起資産泡沫的問題。預計下半年十年期國債還會繼續上升到3.6%的水平。

崔曆4.png

崔曆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崔曆:謝謝汪濤首席的介紹。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論壇,謝謝清華五道口的邀請。剛才聽了肖主席、朱院長、張院長的發言,都非常有啟發,還有前面幾位講者的發言都很有啟發。

剛才汪濤講到一些關于中國經濟的宏觀預測,我的觀點相似。從大的指标上來看,如果說工業生産價格,我們的預測會稍微高一點,因為今年全球的通脹預期比較強,帶動工業品的價格上漲的力度可能比較強,但是對于下遊消費品價格的産道可能沒有那麼強,所以CPI還是比較穩定。

我今天主要還是講一些中期的觀點。除了短期,就是今年的觀點以外,看一下未來幾年的中國經濟結構性的變化。我非常同意肖主席和朱院長講到的,經濟轉型包括分化是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如果我們看去年以來的疫情之後的中國經濟的複蘇,跟以前的經濟複蘇是不一樣的,這一次複蘇比較強的是高科技行業,比較強的是制造行業。高科技和先進制造行業,包括一些消費,線上的互聯網行業也比較強勁。跟以前的建築行業引起的複蘇是不同的。

從利潤率上來講,可以看到這兩類行業的分化,建築相關行業的利潤率相對比較疲軟,新經濟的行業利潤率比較強,延續了疫情之前經濟轉型的結構性變化。這幾年的結構轉型,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改革,可以看到幾方面的結構性變化:

1、所謂舊經濟的占比,地産、建築相關的舊經濟的占比在下降。消費、醫療、電子行業占比在上升。

2、所謂的舊經濟、傳統經濟的行業本身也在整合,也在提升。不僅集中度有一定的上升,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上升,過去幾年看到資産效率也開始有一定的上升。也就是說,不管是盈利能力還是ROA來講都有比較持續的進展。這些轉型,疫情本身更加推升了這方面的趨勢,包括消費方面新的需求,線上消費的需求,醫療方面的需求,電子行業數字化的需求,我們相信轉型還是會持續。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疫情加速了中國經濟産業的轉型和升級。

這幾個變化是非常關鍵的。有幾個方面的影響:

1、對于宏觀經濟來講,過去十年一直處于下行的通道,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本效率的下降。如果是看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産效率的增速在下降。轉型本身意味着資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率,未來經濟走出“L型”見底回升就更有可能性。

2、從市場來講,經濟和市場的邏輯關系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過去在經濟下行期間,大家看金融周期比較多,認為隻有信貸放松才能影響企業的盈利周期。因為整個實際增速是在下行的,隻有金融周期影響價格周期,近而影響GDP,近而影響企業的利潤周期。但是,未來随着經濟轉型,企業自身生長動力在提升,金融周期本身就不再是一個影響盈利周期最關鍵的因素。從去年可以看到這一點。疫情下有一定的放松,但相對來講幅度是比較小的,而且主要是彌補在疫情下現金流的短缺,增量的上升是比較小的,但是企業盈利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金融周期和企業的利潤周期開始有一定的脫節。也就是說,未來是不是還按原來舊有的邏輯往前看,雖然政策開始有一定的收緊,但是因為自身動力的變化,周期的上行更加可以持續。不僅是成長型的企業,而且傳統型的企業也會受益。對于經濟和市場的關系來講是一個持續的變化。

3、從效率上來講,由于效率有提升,中國的無風險利率不會有一個趨勢性的下行。當然,儲蓄也有一定的收縮,也支持了無風險利率。但是總的來講,中國的無風險利率跟海外的無風險利率的趨勢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的效率在提升,所以我們未來幾年無風險利率的區間波動保持堅挺還是比較有支持的。

這樣的發展,對我們對政策的判斷非常重要。今年随着經濟的好轉,政策開始慢慢收緊。如果産業周期成為經濟重要的帶動力量,增長本身不再需要大幅地刺激,宏觀政策本身應該更多的管理政策的調整。另外是防範風險的問題,所以我們對政策的判斷:

一是貨币政策逐漸退出,利率水平還在一個恢複的過程當中,我們認為還是會進一步上升,特别是長端利率。因為利率太低,流動性過于寬松,也會引起資産泡沫性的問題。

另外,财政政策的趨向,目前總的來講還比較寬松。一是經濟還沒有完全恢複,還有一些行業需要定向的支持;另外,專項債今年的規模也比較大,主要是為了解決隐性債務的問題。

總的來講,财政在這個階段相對寬松,也還是一個比較合适的取向,但是比去年有一定的退出。

随着産業升級,我認為未來幾年宏觀政策逐漸收緊,當然步伐可能有快有慢,但逐漸收緊還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産業政策可能是政策更為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先講這麼多。謝謝!

合影圖.jpg

圓桌(二)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與會嘉賓合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