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論壇圓桌(二)主持人由瑞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擔任。出席圓桌論壇(二)的嘉賓分别有,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曆,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認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政策走向和經濟複蘇進程裡,中國将會率先實現政策的正常化。中國在跨周期調節的基本框架中,确立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基調。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通脹和政策走勢,各位經濟學家有不同見解。

張智威
保銀張智威表示,中國現在政策的方向是淡化短期保增長的壓力,聚焦于中長期的财政和金融穩定。第一,從政策的角度來看,監管當局都想在經濟、就業基本面和金融穩定方面尋求平衡。既然今年的經濟方面已經很好而且有可能過熱,監管當局可能越來越多的會把注意力轉向金融的穩定方面。第二,目前中國政策明确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做的多高,而追求的是中長期的可持續性。今年的“兩會”一個很好的迹象是,不僅僅是五年規劃,還有2035年的長遠規劃,淡化短期保增長的壓力,聚焦于中長期。美國越來越聚焦于短期經濟的增量,中國應該超越短期的問題。因為全球的投資者更願意把錢投到中長期财政和金融穩定的更持續的市場裡去,中國應該從這個角度考慮政策的制定。第三,關于結構性的改革,過去的半年裡中國的改革開放速度有所加快。比如,RCEP、中歐投資協定、注冊制,包括銀行對房地産的貸款限制,都是非常好的政策。希望在未來一段時間改革的措施不要因為外部的一些原因而放緩下來,一些改革可能短期是會帶來鎮痛,但中長期的利益是很高的。從中美競争的角度來看,從政策能夠給我們帶來的中長期利益,盡量把改革的政策推進下去。因為這些政策對于投資來說非常關鍵,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對于結構性的政策是不是能夠推行非常關注。

張智威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張智威:感謝汪濤首席。非常榮幸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我主要講三個觀點:
第一,對今年的判斷,從政策上的判斷是,我們認為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政府的角度來看,今年是退出的一年,或者是轉彎的一年,不見得是急轉彎,看你怎麼定義多快是急,但肯定是轉彎的一年。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對于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相對比較謹慎一些,我們覺得今年是一個守城之年,守住過去一、兩年牛市的成果。這是一個大的判斷。
具體來說,剛才大家講了很多關于中國和全球經濟的預測,我們在買方來看,這些預測非常重要,但同時要看風險是怎樣的。今年有意思的是,風險是特别不平衡的,主要的風險都是在上行的。最近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公布的數據,大家看起來數據都是超預期的,美國3月份的ISM、非農就業,在美國還有幾萬億刺激政策的錢砸下來之前,美國的數據就大幅超預期了。咱們這邊的PPI也是比大家的預期要高很多。從風險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比較明顯的是面臨上行的風險,如果看美國的話,可能是經濟過熱的風險。風險是一邊倒的。
在這種情況下,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從監管當局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應該都想達到一個平衡。這個平衡是,一邊是經濟、就業基本面,另外一邊是金融穩定。既然今年的經濟方面已經很好而且有可能過熱,監管當局可能越來越多的會把注意力轉向金融的穩定方面。特别是在最近,大家也看到了美國比較大的一個家族辦公室崩盤了,越來越多的報道出來,金融時報報道說,這家辦公室加了5倍的杠杆,損失超過了千億,也使一些金融機構遭到了比較大的損失。這個事件首先應該給全球的監管機構敲一個警鐘,在過去的一年裡危機的時候,大家的政策非常寬松,流動性泛濫,當然有危機的背景,大家不得不那樣去做。在當前的情況下,在經濟已經非常好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更早的讨論一下,或者考慮一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之間的平衡,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關注金融穩定方面的事情。在這方面中國做的是不錯的。從去年的下半年利率就一直在逐漸上升,而且監管當局一直在跟市場做溝通,在說寬松的政策要退出。今年1月份給了市場一個比較明确的信号,政策會逐漸的正常化。這些方面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歐美今年可能也會走向一個同樣的方向。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一個少數派的觀點,美國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銀行的杠杆率的政策在4月1日已經作出了調整,這個調整可能和美國國債利率的上升,包括最後家族辦公室的崩盤,可能都是相關的。具體的我就不講了,這個故事還比較長。保銀投資有一個公衆号,我前天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當潮水退去》,當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誰在裸泳。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那個公衆号地去看。
說回來,今年中國的政策退出肯定已經開始了,美歐的退出今年也會開會,或者說已經開始了。大家的判斷是正确的,到今年5、6月份的時候,美國已經可以達到群體免疫,而且二季度的數據非常好。至少從監管當局,金融市場的監管、銀行的監管角度來看,可能政策會更加地偏正常化。市場一直在關注風險,從政策退出的角度來說,雖然美國一直在說我們退出會比較晚,但市場會逐漸的懷疑他這個判斷,會認為你是不是會更早地退出,我覺得現在在這麼一個過程裡面。這是第一個我想講的事情。我們的一個判斷是,從政策的角度來講今年是退出之年,從投資的者的角度來說是守成之年。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看政策的話,從全球的角度來說有一個競争的關系。什麼意思?中美之間現在是一個多年的競争關系。如果說從去年的角度來說,去年是危機的管理,看誰管理危機好。從今年甚至到明年,更多的是怎麼樣退出,怎麼樣在退出的過程中保持政策的可持續性、财政方面的可持續性、金融穩定的可持續性。說的直白一些,這方面美國的政策是比較不靠譜的。包括薩默斯,包括美國的學界、政界也在讨論這件事情。從政治正确的角度來說,美國願意做财政政策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從專業的角度,從技術層面來說,現在美國的刺激政策是可以打一個問号的。從中美的競争角度來看,什麼最重要呢?中美的競争,第一是對人才的競争,人去哪裡?第二是對資金的競争,資金流向哪裡?人才方面就不說了,資金會流向更靠譜的國家。最近美國的政策實際上損害了美國包括美元中長期的利益。
前一個圓桌上海斌博士讨論了一些,我覺得講得很有意思。這個我也不展開評論,我想說的主要觀點是,我們現在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不要太關注這個月發多少錢,下個月的GDP數是多少,中國政策明确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做的多高,而追求的是中長期的可持續性。今年的“兩會”一個很好的迹象是,我們做的五年規劃,不僅僅是五年規劃,還有2035年的長遠規劃,淡化短期保增長的壓力,而聚焦于中長期的。美國越來越聚焦于短期經濟的增量,我們應該超越短期的問題,更多的考慮,尤其是全球的投資者角度來說,他們願意把錢投到中長期财政和金融穩定的更持續的市場裡去,應該從這個角度考慮政策的制定。這是第二個觀點。
第三,關于結構性的改革,我自己的感覺是,過去的半年裡,中國的改革開放速度是加快了的。舉幾個例子,RCEP、中歐投資協定、注冊制,包括去年最後一天提到的銀行對房地産的貸款限制,這些政策都是非常好的政策。過去那麼多年大家一直在讨論這些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内這些事情都推出來了,都能夠放到日程上,是很值得大家去歡欣鼓舞的,從宏觀的角度來看。
我們希望勢頭能夠保持下去。比如說在中歐投資協定方面,還沒有被最後實施,希望在未來一段時間改革的措施不要因為外部的一些原因而放緩下來,一些改革可能短期是會帶來鎮痛,但中長期的利益是很高的,所以還是回到前面提到的事情,從中美競争的角度來看,從政策能夠給我們帶來的中長期利益,大家要關注這些事情,盡量把改革的政策推進下去。這些對于投資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看全球的機構投資者願意把錢投到哪裡去,對于結構性的政策是不是能夠推行是非常關注的。
時間關系,我就先彙報到這裡。如果大家有問題的話,可以繼續讨論。

圓桌(二)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與會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