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論壇圓桌(四)主持人由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擔任。出席圓桌論壇(四)的嘉賓分别有,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碳中和與宏觀經濟”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在習主席宣布碳達峰、碳中和以後,各方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多地方政府、很多部委、很多金融機構、很多企業都在做碳中和的規劃。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同時擔心如果力度大了,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影響企業發展。碳中和轉型将如何影響經濟?各位經濟學家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常健
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在發言中指出,中國面臨的碳中和轉型時間短,壓力大。低碳轉型帶來會帶來成本推動的沖擊,将會使貨币政策面臨兩難(通脹和産出方向相反)。在一個理想的狀況下,如果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可以實現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借着碳中和淨零排放政策的承諾, 如果能實現轉型升級和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來影響企業的行為,包括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理論上,在中期有可能實現勞動生産率的相對提高,可以維持潛在增速可能還會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水平,5%等之類的水平。 即便在那種情況下,通脹的壓力始終是上行的,成本推動的壓力,從全社會的工業、服務業都是上行的。
常健分享了美國和歐洲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的研究框架和具體實現碳中和的技術路徑,強調數字化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能源需求會在未來30年内有重大改變。低碳能源會從目前占全球能源組合的15%上升到70%,其中清潔能源、氫能、生物能源都會是重要的解決方案。化石能源的應對重點,需要提升碳捕捉和封存的技術并降低成本。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有五大關鍵支柱:(一)降低單位能耗;(二)推廣清潔能源(電氣化);(三)使用氫能和生物能源;(四)利用好技術固碳(CCUS和CCS)、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五)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如種樹和低碳農業等。預計碳捕捉和封存的重要性達到17%,自然方案也需要達到25%才能實現全球碳中和。

常健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常健:馬老師和中金公司在碳中和對經濟的影響,包括整個路線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所以我之前在準備論壇的時候也特意看了一下巴克萊研究團隊的相關研究,專門在上個月全球有大概近40個行業分析師一起寫了一個關于全球能源邁向碳中和的報告。這幾天整理了一些素材,希望能夠分享給大家,所以要花一點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有40多個分析師,美國和歐洲,有十幾個行業,有190家企業的180多頁的研究報告。因為合規的要求,我從中摘選了一些宏觀方面的結論,希望能夠對聽衆在認識這個問題上有一些參考。
這個報告是脫碳路上的機遇,主要是針對投資者和企業如何在碳中和的進程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寫的,但是我們也有一些相關的宏觀結論。報告宏觀方面主要是,未來三十年因為目前的大部分國家,中國是2060碳中和,大部分國家是2050年,能源的需求在未來30年的演變。有幾個大的結論,低碳的可替代能源會從目前占全球能源組合的15%上升到70%,其中清潔能源、氫能、生物能源都會是重要的解決方案。化石能源按照目前的估算,也是一個共識,不可能完全排除,所以我們認為碳的捕及和捕捉、封存在未來也是很重要的,雖然其中有很多技術和成本的考量。
另外,傳統的能源行業,不光是新能源,也不光是節能環保,傳統的能源行業在這個進程中會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值得大家關注。我們這個團隊的分析框架是3D三種情景,我很快介紹一下。
第一種情景,2050年假設可以實現碳中和。
第二種情景,假設會有非常嚴厲的政策措施來降低排放。歐洲也會是碳中和進程中持續的領頭羊,但是亞洲國家并不一定願意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
第三種情景,基于各種貿易戰,基于各個國家的考量,氣候應對可能陷入僵局,完全不可能達到碳中和的目标。
我們有很多重要的參數、指标和結果,我就忽略不談了。
跟中國的情況可能有所不一樣,我們對全球的能源需求有一個概括。交通運輸業、工業和建築行業大概占全球能源需求來源的各30%。這些能源是從哪些領域得到供給呢?首先是石油1/3(33%),天然氣1/4,然後是煤炭,中國在這方面跟世界是有差别的。核能隻有4%,氫能有7%,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不到5%。
這張圖給大家展示的是主要結論。左邊第一個柱子是幾種主要能源比重是在2019年。第二列,如果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标,從全球範圍來講的話,石油的需求會大幅下降(最底部的深藍色),天然氣會持平,煤炭幾乎消失了,跟2019年相比,剩下的幾個核能和氫能比重,雖然很重要,但比重相對來講還是低的。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需要大大的增加。在另外兩種情景下可以看到不同的能源組合。
我們還是想分享一下。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我們研究團隊認為,有五個關鍵的支柱,都需要發力。
第一,必須要降低單位能耗。
第二,清潔能源(電氣化)。
第三,氫能、生物能源。
第四,很複雜的技術固碳(CCUS或CCS),碳捕及利用和封存。
第五,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歐盟在過去這些年也推廣和倡議的。
下一頁想給大家展示的是,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減排過程中,如果看三個主要的途徑,上面的餅圖顯示,捕及和封存最後的重要性要達到17%,雖然難度很大,技術很強,現在遠遠沒有,但是需要達到17%才能實現碳中和,2050年的淨零排放,這是從全球的角度做的估計。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比如說種樹、低碳農業等等,也需要達到25%的貢獻。我們談的更多的能源,提高單位能耗、減少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我們再努力也是不到三分之二的碳排放貢獻。我很快介紹一下主要的結論。
第一,降低單位能耗,主要有兩個辦法:一是減少耗能,通過循環經濟;二是提高效率。在提高效率方面,特别提到的是數字化。數字化是我們認為在未來發展,尤其是對工業企業、制造業的一個資本挺行業的動力。我們也有研究證明。這個圖上顯示的是單位能耗,如果是在達到碳中和的情景下,在過去幾十年的單位能耗下降是微乎其微的。我們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單位能耗至少要接近50%才能實現碳中和。我學習了以後,感覺中國的碳達峰和之後的2060年挑戰還是非常大的。希望對自己的發展有一些借鑒的是,這個圖像上面顯示的是不同行業在數字化上的進程。深藍色的都是跟工業相關的,我們的研究顯示,隻要是能夠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工業企業都得到了效率的提升、成本的縮減和收益的增加。我們測算,10%增加的勞動生産率可以相當于減少3%的能源需求。在這個領域,工業企業基本上是在數字化的坐下端,相比較IT、傳媒、金融行業,還有非常高的上升空間。這個領域也是對中國的下一步具有借鑒。
第二,電氣化。主要想給大家展示一下研究的宏觀結果。綠線都是在碳中和的情景下,電在能源中的比重會比過去一個世紀翻倍,大概是15%左右的水平,在未來要增長到50%。其中,中國确實有一些後發優勢。下面的圖也是顯示出,亞洲國家因為在很多領域的發展相對來講屬于沒有飽和階段,所以反而能更好的利用電,比如中國的電動車,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比發達國家有優勢。一個技術性問題是,電的來源能源供給非常重要。中央在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标提出以後,首當其沖的是電力行業。我們有一個判斷,我們認為煤炭最初可能會被天然氣一定程度上的進行替代,但是在未來發展到2030年、2040年左右的時間,當可再生能源達到一定的規模和産能之後,它會很快的替代煤炭和天然氣。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願景和要求。其中風能和太陽能,我們認為會有加速的增長。在未來的三十年每年會有10%-18%的增長。
氫能,我也不是專家,主要說一下結論。碳中和和比較快速的實現碳減排的兩個情景裡,我們都認為氫的能源會有一個大概8倍的增加。會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可以減少15%,它的比重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作用還是非常重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燃料,這是一個比較有争議的話題,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結論。在最好的情景,碳中和情景是第二個,最左邊的柱子是2019年的情況,是石油和其他生物液體燃料的比重,需要長足的發展才能實現碳中和。最後是技術固碳。我自己看了一下我們的研究,這個有被提到,但在中國還屬于比較新興的領域,本身在成本上、技術上有很多難度,但是我們研究特别強調的一個,它的作用對于能夠實現碳中和是舉足輕重的。它對于減少碳的排放貢獻至少要達到20%左右,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我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圓桌(四)碳中和與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