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論壇圓桌(四)主持人由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擔任。出席圓桌論壇(四)的嘉賓分别有,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碳中和與宏觀經濟”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在習主席宣布碳達峰、碳中和以後,各方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多地方政府、很多部委、很多金融機構、很多企業都在做碳中和的規劃。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同時擔心如果力度大了,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影響企業發展。碳中和轉型将如何影響經濟?各位經濟學家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黃海洲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在發言中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全球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其中的利益,要以某種方式在全球系統裡面進行分擔和分享。如何進行分享,需要國際協調。中國的碳排放量是全球的30%。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要有引領作用,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黃海洲認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标既面臨巨大挑戰,也有一系列競争優勢。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數字經濟大國,應避害趨利,以電氣化+清潔電作為碳中和主要抓手,發掘清潔能源的制造屬性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碳中和可能帶來100萬億級以上的投資,投資可以帶來技術進步。中國有非常強大的制造業,碳中和需要的技術投資,有利于推動技術升級換代和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把制造業的規模效益和等等一系列的效益做大做強。碳中和的天量投資會不會帶來通脹上升,很大層面取決于投資的效益。如果技術進步足夠快,财政和貨币政策的擴張未必會帶來通脹。比如美國在頁岩氣、頁岩油方面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帶來能源成本的下降。如果投資帶來的效益不大或者不夠大,簡單的印錢是一定會帶來通脹的。

黃海洲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黃海洲:中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是彭文生博士,我以前做過首席經濟學家,我是來客串的。我想就這個重要的題目給大家做個5分鐘的交流。剛剛馬駿也講到,題目非常之重要。第一,國家的升級換代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從大的層面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順着馬駿博士講的幾個題目,把主要觀點跟大家做個交流。
第一,如果從宏觀上來講,從題目的重要性來講,第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之一,占全球碳排放的30%。這個意義上來講,從全球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在這上面要有引領作用,所以習主席的一系列講話,尤其是去年年底在聯合國峰會上的講話,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若幹國家在政策上面也有改變,改變最大的當然是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在全球氣候和碳排放方面也做了方向性的改變。還有其他的國家,包括英國、歐盟都在這方面做了非常積極的努力。我覺得這也是大勢所趨,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所以這個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如果從宏觀上來講,重要的一點是投資。剛剛馬駿院長也講了,從投資來講,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天價的投資,100萬億以上的。投資跟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直接有關。中國經濟除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一系列取得的重大進步以外,在技術進步上、技術創新上、技術革命上要趕上世界潮流,甚至在某些潮流有能力引領世界潮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工業革命主要是跟數字經濟有關系,這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現在還在這方面加大投入。
另外,數字經濟主要是提升效率,總體正面作用比較大,當然也有負面作用,比如說在社會的分配層面和其他層面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總體正面作用還是比較大的。
實際上,碳中和會有較大的正面作用,也會有一些負面作用。正面作用是:技術進步,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好的。負面作用是,對傳統的産業,尤其是傳統的能源産業,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一定的沖擊。從中國的策略上來講,我們肯定是要趨利避害,要抓住裡面有利的方面,盡量避免有害的方面。
從有利的方面來講,很重要的一個是,碳中和方面重要的技術推進跟強大的制造業有關系,包括光伏等等。中國有非常強大的制造業,而且中國的制造業面臨新的升級轉型。從積極的正面來講,碳中和一系列需要的技術投資,有利于在技術上升級換代,把制造業的規模效益和等等一系列的效益做大做強,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講的是投資。
第二個簡單講講對于通脹的影響。投資總體來講,如果技術進步相當快的話,包括财政和貨币政策的擴張,未必會帶來通脹,貨币理論正在一定意義上的革新,我們也看得清楚。如果是投資包括貨币财政方面的擴張,投資帶來的效益不大的話,或者是不夠大的話,對通脹還是有影響的。如果效益沒有提升的話,簡單地印錢是一定會帶來通脹的。通脹會不會上升,很大層面上還是取決于投資的效益如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有一些例子,比如美國前些年在頁岩氣、頁岩油方面的進步,當然他們還是傳統能源,隻不過開采技術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如果是效益足夠高的話,相對來說能源成本可能會下降,或者其他方面的規模效益Economy of scale會更大,總體來說這個問題還是能夠消化的。
另外一個,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可能不是一個很窄的定義效益問題,可能是一個很寬的定義效益問題,全球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風險,裡面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利益,要以某種方式在全球系統裡面進行分享。如何進行分享,明顯的是跟國際協調有關系。
第三,涉及到宏觀層面的全球協調,包括G20,包括碳排放,還有新的協調機制,中國在這方面也需要積極努力。
我先講到這兒。

圓桌(四)碳中和與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