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 | 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5%

時間: 2021-04-20 15:41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主視覺.jpg

4月10日,由Betvictor中文版(PBCSF)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擔任論壇總主持人。

圓桌圖片.png

論壇圓桌(一)主持人由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們圍繞“全球經濟展望”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讨論,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複蘇将呈現分化的态勢,美國經濟的上行風險很高。但對于是否有持續的通脹壓力、美債收益率上行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首席們有不同觀點。

朱海斌_證件照.jpg

朱海斌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發言中表示,2021年全球經濟将由中國“領先”轉為美國“領先”,但需要關注美國财政可持續性的風險。 2021年全球經濟會迎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預期6.5%,并且最近幾個月預期還在不斷上調。雖然中國的增長預計會達到9.5%,但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領先美國大概6%左右,2021年會縮小到3%左右,同時中國環比年化在四季度會回到5-6%的區間,而預計美國今年的環比增長在大部分季度都強于中國。與此同時,各個經濟體之間和行業之間都面臨嚴重的分化。美國領先,但歐洲和日本要到2022年才能回到2019年經濟水平。發展中國家除了部分新興經濟體,拉美地區預計到2021年底仍然嚴重顯著低于2019年經濟水平。行業的分化的次序在各個國家不太一樣。中國的生産端,包括投資、出口、工業增加值指标最先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長軌道,但消費和服務業相對比較滞後。美國數據正好相反,首先複蘇的是居民的消費,服務業跟生産端仍然滞後,在今年有望慢慢的往上追趕。

分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個國家之間在疫情防控措施和疫情得到控制以後經濟重啟的次序方面不同。另一個原因在于經濟政策的力度和重點的不同。美國這一輪疫情之後的财政刺激和降息速度都是快、非常大,更加關注向居民部門現金的轉移支付。中國相對居民消費恢複相對更加緩慢一點,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對于居民部門直接的财政刺激、财政補貼相對更加有限。

朱海斌認為,美國财政可持續性是很大的問題。如果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國國債可持續性的擔憂累計到一定程度,不排除有可能在未來的10-15年誘發類似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3年崩潰的局面,造成國際貨币體系重新洗牌和重組。這個風險不能忽視。根據IMF的數據,去年全球平均債務GDP比例增長35個百分點,未來既達到經濟平衡,又能實現去杠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通脹的風險之外,高債務下的金融穩定對于未來美聯儲貨币政策或各個國家貨币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掣肘,這是疫情之後所誘發的新一輪次生的災害現象,讨論金融市場問題時候值得重點關注。

朱海斌4png.png

朱海斌發言中

以下為發言全文(未經嘉賓審閱):

朱海斌:謝謝建光,先用5分鐘大概講一下我們對2021年全球經濟主要的看法。

剛才建光跟兩位主旨演講者已經講了一些,我對重點觀點做一些陳述。我們認為2021年是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強勁複蘇的年份,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上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是6%。摩根大通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是6.5%,6.5%的概念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最近幾個月,應該說這個預期不斷的上調,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從引領全球複蘇動力而言,2020年毫無疑問,中國是一馬當先,中國第一個V型反彈,也是2020年唯一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2021年可能由中國領先轉為美國領先。從對于經濟的判斷來講,我們對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判斷仍然非常樂觀,我們的預期是今年經濟增長中國會9.5%,但從另外兩個概念來比,為什麼從中國領先到美國領先?首先我們看中美之間的經濟增長差異或者中國跟全球的經濟增長差,去年中國領先全球經濟增長或者領先美國經濟大概6個百分點左右,今年我們預期增長差會縮小到3個百分點左右。

如果我們判斷經濟增長的走勢,除了同比的增長概念,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環比(年化增速),中國在去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末度期間環比增長非常強勁,今年四季度會回到5-6%之間,跟中長期的趨勢值比較接近。美國或其他經濟複蘇相對比中國滞後的,美國不僅在後疫情時代正常複蘇,再加上今年拜登政府宣布1.9萬億大規模刺激,這是導緻美國環比經濟增長非常高的原因。預計二季度美國環比增速超過9%,三季度超過8%,從環比概念來講,美國經濟增長大部分季度強于中國。這跟去年或者後疫情之後看到的情況會是比較大的變化。

第三個特征,2021年全球雖然整體全面複蘇,全面複蘇背後是非常嚴重的分化,剛才肖鋼主席也講的非常清楚,分化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分化,也包括發達國家之間内部的分化,美國領先,歐洲和日本到今年年底應該說經濟複蘇仍然存在相當大的距離,可能要到2022年歐洲和日本才能回到2019年GDP水平。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出現非常強的分化,中國跟新興亞洲市場經濟體相對複蘇更加強勁也更加早,拉美2021年底仍然嚴重顯著低于2019年經濟水平。

另外,剛才肖鋼主席也提到行業之間的分化,分化的次序在各個國家不太一樣,朱民行長提到在中國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明确的複蘇的次序,中國生産端包括投資、出口、工業增加值指标最先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長軌道。但消費和服務業相對比較滞後。美國數據正好相反,首先複蘇的是居民的消費,服務業跟生産端仍然滞後,在今年有望慢慢的往上追趕。

當然,分化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我簡單講兩個方面原因:一個方面是各個國家之間在疫情防控措施和疫情得到控制以後經濟重啟的次序方面不同,中國首先是複工複産,慢慢取消人群流動的限制。在歐美這個順序基本相反,首先人群活動限制的放松,然後才是企業的複工複産,在歐美國家内部,包括像冬季新一輪疫情起來以後,在歐美國家或者新興市場國家國别之間疫情防控次序、防控措施也是不一樣的,美國基本上新一輪疫情對于人群流動影響非常小,對于經濟的沖擊也相對更加輕微一點,但是,在歐洲重啟新一輪嚴格的社交距離的管控,剛才建光講到2021年歐洲是相對不如美國,疫情防控措施不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第二方面在于經濟政策的力度和重點的不同,剛才也講到,美國這一輪疫情之後的财政刺激和降息速度都是快、非常大,今年1.9萬億,目前讨論2萬多億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新一輪措施。這個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拟的。在投資政府政策支持重點方面,美國更加關注往居民現金的轉移,美國家庭部門為什麼儲蓄率提升到20%,以前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數字,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政府直接的支持。中國相對居民消費恢複相對更加緩慢一點,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對于居民部門直接的财政刺激、财政補貼相對更加有限。我主要講三個點:第一,全球複蘇,第二,中國領先轉為美國領先,第三,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分化和行業之間的分化仍然會持續。

圓桌合影.jpg

圓桌(一)全球經濟展望與會嘉賓合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