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改革成效,回應經濟金融熱點
Betvictor中文版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
聯合推出
《愛評論:新時代百人對話錄》特輯
《新時代 新金融》
我們經常發現,金融市場存在很多市場失靈的情況,金融市場究竟是理性,還是非理性?行為金融學,探究金融市場非理性現象背後的理性,以及政策幹預背後的邏輯。這對于當前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有特殊的意義。
新時代,新金融,餘劍峰教授告訴你,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非理性看理性。
餘劍峰,Betvictor中文版建樹金融學講席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資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行為金融和宏觀金融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代表作《理性的非理性金融》。

以下為對話實錄:
金融世界是理性,還是非理性?
記者:餘教授重點研究的是行為金融學,但是到底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餘劍峰:其實行為金融學裡面最主要的是把人的心理偏差,引進到投資、金融市場裡面。人的心理偏差可能會影響各種投資,你理解了人的各種偏差,你想做的事情就會盡量去克服一些偏差,少犯一些錯誤。
記者:您新出了一本書叫做《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您能不能用炒股的例子,來給我們講一講,這當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什麼?
餘劍峰:書名叫《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其實也可以叫做“非理性金融的理性”。拿炒股為例,最典型的偏差是什麼呢?比如你投資股票,一般來講你會想鎖定你的盈利,你買了1萬塊錢買的股票,現在漲到了1.5萬塊錢,相對來講你會想賣掉一些,鎖定一點盈利。但是如果你1萬塊錢的股票,現在跌到了5000元或者8000元,你就不想賣,會一直持有它,但其實這些股票将來收益率反而低。
記者:賠的時候我們會舍不得割肉,賺的時候又沒拿住。
餘劍峰:對,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你決定買或者決定賣這個股票,不應該看你過去這個股票怎麼樣,而應該看将來它會怎麼樣。人為什麼會有這個偏差呢?這是人的一個典型偏差,叫做損失厭惡。那這個心理行為,它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的呢?這在股票市場交易上看起來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也有理性的一面,正常人就是會對損失更加敏感的。
記者:所以您有一個觀點說,很多現代金融市場上看似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從進化論角度講,其實是有深層次的理論基礎的。
餘劍峰:對,比如說過分自信。很多時候,過分自信也是在股票市場投資上的一個偏差。由于過度自信,你聽一個專家說了一個消息,或者聽哥們說了一個消息,你就覺得這個消息肯定是很準的,你就去做相關交易。但其實,很多時候這個消息并沒有那麼準。因為你對自己過度自信,或者對别人的觀點過度自信,導緻自己過度交易。一般來說,男生會比女生過度自信,單身的男生會比結婚的男生過度自信。在股票市場上,你會發現單身的男生是交易最多的,結果他虧的錢也是最多的,而單身的女生交易量最少,收益率也最高。
行為金融學将得到更大範圍應用
記者:從全球金融領域看,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現在處在什麼樣的階段?
餘劍峰:在早期的話,行為金融學在美國完全不被接受。2013年羅伯特·席勒教授拿了諾貝爾獎,他就是做行為金融學研究的;2017年理查德·塞勒教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研究的是更加偏向心理學的行為經濟學。可以說,在國外的話,行為金融學雖然還不是主流,但正在慢慢被接受,尤其是被年輕的學者接受,然後估計會慢慢地成為主流。
記者:研究行為金融學對于今天的世界和中國金融改革發展有什麼樣的意義?
餘劍峰:制訂政策就得考慮一些非理性的現象。比如說剛剛說的代表性偏差,會導緻很多企業過度投資。一個項目過去的表現好一點,結果就一窩蜂大家都來投,從而導緻過熱;過熱的話,投資又會收回來。這就是投資周期。這種周期會導緻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如果政府能夠制訂政策,讓大家盡量少犯這種錯誤,盡量避免這些錯誤,就是行為金融學在現實應用中的意義之一。
記者:未來行為金融學的發展趨勢,您的判斷是什麼?會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嗎?
餘劍峰:我覺得會的。因為大多數經濟上的活動都是由人來決定的,我們理解了行為金融學,就至少可以盡量能克服一些偏差。哪怕一個公司設計産品,也應該考慮到每個人都不那麼完美,甚至都會犯錯誤,會犯各種錯誤。比如說,我們高鐵取票的自助取票機,你把身份證放上面一刷,然後拿票走人。但以前是放身份證的那個地方是平的,所以很多人把身份證放上去,拿了票就走了,身份證就忘在那邊;現在很多高鐵取票機,放身份證的地方是斜的,必須用手把身份證按在上面,這樣雖然很不方便,但你肯定不會忘了你的身份證。所以說,很多産品的設計,都可以針對一個人的可能會犯錯的情況,盡量去幫助他克服這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