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美國貿易政策變化對全球的沖擊

時間: 2019-03-22 15:5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3月21日,首屆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召開,本屆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與京東數字科技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彭剛,京東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烨出席并緻辭。論壇以“2019中國與世界經濟展望”為主題,來自國内外著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與領軍學者熱議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政策走向。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是CIFER舉辦的系列論壇,論壇定位高端、權威、前沿,将形勢分析、政策解讀、實踐建言與學術研究融為一體,将成為國内權威且具影響力的經濟與金融政策論壇。

 朱海斌.jpg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認為,在2018年到2019年,全球經濟有兩個關鍵的主線:一是美國的貿易政策的變化對全球貿易體系所可能帶來的沖擊;二是全球貨币政策重新進入相對寬松的狀況。這兩點都會對經濟帶來深層次和長期的影響。

以下是朱海斌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今天好像隻有我是五道口的畢業生有機會參加這個論壇,我簡單分享一個觀點。

全球經濟、中國經濟最近幾年有兩個主線我們需要重點關注,2018年也好、2019年也好,甚至未來這兩條主線可能會是最關鍵的兩個。

主線1:在民粹主義出台以後,全球化整個大周期出現停滞甚至逆轉,尤其是美國的貿易政策的變化對全球貿易體系所可能帶來的沖擊。

主線2: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一度非常長時間所謂非傳統的貨币政策,即一直很長期的寬松的貨币政策,在過去幾年在往貨币政策正常化的方向走,但在過去兩三個月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又重新進入一個相對寬松的狀态。

如果用這兩條主線來觀察2018年、2019年全球經濟的走勢,基本上可以解釋我們在過去一年看到的對2019年的判斷。

從全球貿易格局來看,2018年尤其美國的貿易政策是一個多事之秋,從特朗普上台之後,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從年初一直到G20峰會,基本上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基本上是往差的方向走。

在中國之外,《北美貿易自由協定》重新簽訂,但在美歐之間汽車關稅大部分時間也摩擦不斷。今年來看的話(就從貿易協調主線來看),2019比2018年情況會明顯改善,尤其是中美最關鍵的雙邊貿易關系,在過去兩三個月出現了非常積極的變化。從最近的市場的一緻的預期來看,在未來的一兩個月中美很有可能會達成妥協,就是達成一個階段性的協議。這樣可以避免關稅這樣進一步惡化。我想對于中國經濟、美國經濟、全球而言,都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當然最近出現在貿易方面有一個新的變化就是,美歐汽車貿易談判一度以為汽車關稅在雙方可以達到一個框架的協定,可以尋求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但是最近的話又出現一些轉折。

未來的幾個月,我們可能能夠看到美國出台的報告以後,有可能美國人會對歐洲施加征收汽車的關稅,可以會豁免一部分的國家。但是整體而言,相對2018年而言美國的貿易政策變化,對于全球經濟,從去年一個不利的因素可能變成今年相對比較有利,或者相對比較趨于中性的一個因素。

從第二條主線來看,我們看整個全球的貨币政策,過去的兩三個月剛才提到美聯儲、歐央行、澳洲央行,包括印度、中國,其實貨币政策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更多強調支持實體經濟。所以從全球的主要經濟體而言,從之前2018年貨币政策尤其當時以美聯儲在三四季度的時候對2019年還是預期有三次加息,所以市場一度非常擔心的,在2019年美國經濟随着減稅的效應弱化以後,美聯儲進一步的加息可能會對今年美國經濟産生更深層次的負面的沖擊。

所以,市場非常關注的美國近來什麼時候再次進入衰退,是2019年還是2020年?從目前看,由于随着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我們的判斷美國經濟雖然會往下走,但是應該在下半年會重新起穩,2020年會重新進入衰退的概率會大大走低。這個是兩個分析,2019年全球的經濟,兩個比較有利的變化。

雖然短期轉好,但是是不是意味着未來中長期仍然能夠持續?相對而言,我持比較悲觀的态度。從中美的貿易戰目前的解決路徑來看,應該說這個隻是一個短期性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本身,在未來即使簽訂之後,在執行階段可能仍然會面臨着很多的反複,比如像大家都了解的中美在最後的階段,關于在監督和執行方面,是不是美國一定堅持要維持以關稅作為一個高壓的手段?這個其實在未來的執行上可能仍然會出現反複。我想市場主流意見可能低估了中美雙方在貿易方面達成協議對于全球未來貿易體系所可能帶來的沖擊。

根據外媒的報道,中國可能承諾在未來的6年增加從美國進口大概超過1萬億美元以上,那這個數字實際上是遠遠超出了我們在去年所評估的結論。中國從美國的年度進口,從1500億增加到3000億基本上是可行的,但我們目前讨論是從1500億往6000億方向調整的一個更大的變化,所以從邏輯上來講,如果這的确是協議的一部分的話,那不客氣的講,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實際上是聯手對現行的貿易體系進行新一輪的打擊。

這個貿易協議的本身是對WTO的準則是進一步的侵犯,所以這個是對中國目前所堅持的,在多邊貿易體系下,尤其在WTO規則之下進行處理這些貿易糾紛,實際上在中長期會有更深層次的負面的影響。

我想這個是很多人現在并沒有意識到,另外一個剛才其實鞠教授提到的就是說中美未來的博弈可能不在于關稅,可能會處于一個新的變化以後,就是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些非關稅可能帶的沖突,可能會成一個新的常态。像去年講到的中美關系實際上過去幾年所出現的變化,它是一個長期的變化,中美關系已經不可能回到從前,所以我想這個中長期來講,這個帶來對中國未來的産業鍊的外移,深層次的影響仍然會存在。

最後,講一下貨币政策,如果轉松的話對全球帶來的可能的一個未來長期的一個損害,就是聯系到全球杠杆率的問題。剛才其實也有談中國的杠杆率,杠杆率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最近美國、歐洲、日本,大家一度把美國作為一個降杠杆或者去杠杆一個很成功的例子,但實際上美國的杠杆率從整體的水平是沒有下降的,基本上還是在GDP的300%左右。

但是在美國、歐洲、日本都出現了一個非常共同的一個現象,就是在去杠杆的過程實際上更多是移杠杆的過程。也就是說杠杆從家庭和企業部門往政府部門轉,邏輯上很簡單,因為政府的債務它支付的隻是一個無風險利率,也就是說你在這個轉杠杆的過程中,這個利息的支付負擔從企業、家庭更多需要一個支付風險溢價,這個利率明顯會走低。但從中長期來講,債務的水平居高不下,也對全球的貨币政策會帶來一個非常強的貨币政策的制約。

所以,從2008年以後出現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進入零利率,在最近的一輪貨币政策正常化過程之中,實際上這個貨币政策利率很難回到之前的正常水平,這個從債務水平或者金融體系的風險,會帶來對貨币政策的掣肘和制約,這個我想是一個長期的影響。

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Baidu
sogou